| 楚国有个人有一把非常好看的弓,他爱不释手,十分珍惜,常常拂拭,拿出来给人看。可是有次打猎,不小心把它给丢了。后来听说这只弓被本国的一个人拾了去,家中的亲属以及友邻便劝这位楚国人向人家索要。 丢弓的人笑笑,说:“楚国人丢了弓,被楚国人拾了去,又没流落到国外,还去索要它干什么呢?”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后说:“何必要局限在个‘楚’字上呢?天下人丢失弓,天下人得到它,不也应该一样吗?” 老子听说后又进一步说:“何必要局限在一个‘人’字上呢?人是天地一物,来于天地,又回于天地,由此而论,就无所谓说有什么‘失’,也无所谓说有什么‘得’了!” 木雁两不居 庄子和弟子到山里,看见一棵大树,枝叶茂盛,但砍伐树木的人只是站在旁边并不砍它,问是什么原因,回答说这树没用。庄子说“这树就是因没用才一直活了下来。” . 从山里出来后,庄子领弟子住到一个朋友家。朋友十分高兴,叫童仆杀一只“雁”,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鹅,来招待庄子。 童仆问主人:“家里的鹅,一只能叫唤,一只不会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天山上的树,因没用能终其天年;现在主人的鹅,因没能耐,不会叫而被杀。请问先生,处世究竟是要有用还是没用呢?” 庄子笑着说:“我将处于有用、无用之间。 不过有用、无用之间,看似妥帖,其实不然,它还难免负累,出现麻烦。如果顺应自然,称誉、诋毁不动于心,时隐时现如蛇蛰龙飞,与时俱化,决不执着,或进或退,以协 和为原则,游心于万物之初,主宰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那还有什么负累、麻烦呢!这便是神农和黄帝的处世态度。 弟子们记住:凡事只有顺应自然!” 楚国邀诸侯国会盟,各诸侯国都带了些礼物送给楚王。鲁国和赵国都带了酒,鲁国的酒质量较差,而赵国的酒,味道醇美。 两国以酒为礼敬献楚王,楚王便命管酒的官吏把它 收下来。管酒的人都是品酒的大师,他尝了一下两国的酒,对赵国的酒自然产生了兴趣,便向赵国的使者要一点给自己。 赵国使者并未带多余的酒,哪里有酒给这位管酒的官吏呢?于是便回绝了他。 管酒的官吏面子上搞得很难堪,他向人要酒还从来没受到过回绝的! 气恼之下,他来了个狸猫换太子,把鲁国的酒说成是赵国的酒进献给楚王,并从中进行了挑唆。 “是呀,赵国是酿酒之乡,今天怎么会把这样孬的酒作为礼物送给我呢?是拿我楚王不吃劲,胡弄我,还是想侮辱我?”楚王尝了口鲁国酒,咽进去半口,吐出去半口。他越想越觉得不是味,越想便越生气。诸侯国会盟结束,楚王便下令出兵攻打赵国,直攻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并把它围了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