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五色海 - 智慧浪花 - 儒学故事
 一钱太守 
   人总有自己的弱点,弱点当然不是好事,但巧用弱点,也可转弱为强,化腐朽为神奇。东汉时,会稽郡太守刘宠离任时两袖清风竟获得了个“一钱太守”的美誉。
  刘宠,字祖荣,原是汉朝的宗室,父亲刘丕,习学经史,刘宠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因品学兼优被州郡举为孝廉,后出任平陵县令、豫章郡太守,再担任会稽郡太守。那时的会稽郡,离都城洛阳较远,山民又没有文化,府衙的官吏便常常下乡欺侮他们,不时向他们要钱要粮,摊派苛捐杂税。刘宠到任后,很快下令革除了那些弊政,严禁官吏欺压百姓,还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围湖造田,几年努力,使会稽郡成为富庶的鱼米之乡,老百姓十分感激这
位好官刘太守。
  转眼三年过去,刘宠的任期满了,朝廷决定将他调任京官,消息传开后,会稽的老百姓都惶惶不安,他们担心朝廷又会派一位品行不好的太守来,因而越发舍不得他离去。刘宠也舍不得离开会稽郡,但朝廷的诏令难违,他不得不走。他瞒着老百姓,悄悄和夫人在后衙整理行装。
  晚上,刘宠和夫人将行李捆扎好。突然,他想起了一件事,便问夫人:“我们行李包裹中有多少积蓄?”刘夫人忙说“夫君,不多不少,刚好两千文,这是我们薪俸的积蓄,而且与三前来的时候一样多。”
  刘宠听后,才觉放心,说:“三年前,我们来时带来这些钱。三年中,我们没能给老百姓做多少好事,要是离开时我们从这里多带走一文钱,那我就一辈子对不起这里
的老百姓丁。”
  这时府衙的帮办王师爷进来报告:“刘太守,你让我雇的牛车已经找到,天亮时就到府衙。”
  刘宠忙说:“王师爷,真不好意思,临走时还给你添麻烦。”  
  “唉,还说什么麻烦,”王师爷叹口气说:“前任那位老爷临走时不仅大包小包装了好多车,而且用的还是两匹马拉的一车。可是你当了一任太守,依然两袖清风,临走一辆破牛车就把所有的行李都装下了,你说,我们会稽百姓怎能过意得去呢?”
  第二天清晨,刘宠夫妇将简单的行李装上了那辆破牛车,王师爷赶到后衙来给他们送行,他悄悄从怀中掏出一支毛笔,说:“夫人,这支旧毛笔,是刘大人阅案常用的,
带上它留作记念吧。”
  刘夫人忙摇摇手,说:“王师爷,他的脾气你是知道的,不是他的东西,连一根稻草也决不会带走的。”
  王爷感叹道:“要是天下当官的都像刘太守,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
  刘宠夫妇辞别了王师爷,乘上牛车出发了。日中时分,吱吱呀呀的牛车驰到了城北官道上,车到驿亭边,突然有十多位老人迎候在那里。
  刘宠大惊,忙跳下车,一个个将跪地的老人扶起,连连说:“乡亲父老,我刘宠担当不起!”
  一位名叫徐志文的村民说:“刘太守在会稽给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我们虽然愚昧,但无时无刻不在感念太守恩德,今天听太守就要离开,我们特来送行,并敬献微薄的盘缠。”说罢,十多位老人随即每人送上一串钱给刘宠。
  刘宠忙推辞:“我刘宠何德何能,临走还要扰民?这钱是万万不能收的。”
  徐老丈道:“刘太守,我们知道你为官清廉,才每人凑了一百文小钱给你送行,这并不是贿赂你,你不能辜负了大家的心意。”说罢,显出很生气的样子。
  刘宠忙说:“这样吧!你们的心意我领了,这钱我不能收。”
  徐老丈道:“我们早商量好了,你如果连这点钱也不收,我们就在这里长跪不起。”
  刘宠一听可慌了,他和夫人交换了一下眼色,说:“这样吧,一百文钱太多了,我每人收一文钱,就算收下你们的一份心意,这总可以了吧。”
  徐老丈见刘宠态度坚决,说话诚恳真切,便同意丁。于是,十多位老人每人给刘宠恭恭敬敬地奉上一文钱,然后高高兴兴地别去。
  刘宠夫妇的牛车继续前进,很快到了界河,刘宠让车子停住,拉着夫人下了车,走到河边,对夫人说:“马上就要出会稽郡了,我们决不能从这里多带走一文钱。”他将刚才老人们赠给他的十文钱全部掏出来,分一半给夫人,然后说:“夫人,让我们一起把钱还给会稽的老百姓吧。”
  事后,过往的百姓透过清澈的河水,清清楚楚地看见那十多文钱静静地躺在河底。这事流传开来,人们都称
刘宠为“一钱太守”。这条河也由此更名为钱清河。直到今天,那里的老百姓还传颂着“一钱太守”的故事。
  刘晏买烧饼
  唐代宗大历年间,这天是上元佳节,皇帝照例要在武德殿接受百官朝拜祝贺。
  天蒙蒙亮,长安城内通往皇宫的大街小巷已热闹起来。车如流水马如龙,达官贵宦个个锦袍玉带,前呼后拥,直奔朱雀门而去。  
  离皇帝升殿时间尚早,官员们三三两两地站在两边朝房内等候、闲扯。户部尚书兼领度支、转运、盐铁、铸钱、租庸等使的刘晏来了。大家惊讶地发现,身居三品、集天下财政大权于一身的刘晏,竟然穿得十分简朴。天气寒冷,百官们一个个裘皮裹身,他却是官袍下面一件粗布缝制的棉袍,也不带随从,步行来到朝房。
  更令人好笑的是,堂堂三品大员的刘晏,手中还攥着两个烧饼,热气腾腾,边吃边点头向同僚们打招呼。户部侍郎韩晃一向与刘晏交好,便打趣说:
  “美不可言,香不可言!”众人也跟着哄笑起来。门下侍郎常衮见了,便笑着对身旁的官员们讲了关于刘晏买烧饼的趣事。他说,那是从为他儿子治病的徐太医那里听来的。
  徐太医说,户部尚书刘晏生性极其节俭,常买烧饼充早点。有一天,徐太医坐轿路过一小巷,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从烧饼铺子里传出来,徐太医撩开帘子一瞧,这不是户部尚书刘大人吗?他怎么亲自到烧饼铺里买烧饼来了?满腹狐疑的徐太医下了轿,蹑手蹑脚站在刘晏身后, 想看个究竟。只见刘晏一手挎着个篮子,一手指着铺子上摆的烧饼,不住地问价钱。最后,他挑了几个一文钱—— 个没有馅但有葱花的烧饼买了下来,装进篮子里。回过
身,看见徐太医,他解释道:“家里的童仆病了,丫环春香一个人又要劈柴烧火又要清院子,忙不过来,自己闲着没事,出来买几个烧饼,正好借机看看长安集市。”  
  徐太医听了,着实感叹一番。后来有一次,徐太医去刘府去为刘晏夫人李氏看病,亲眼所见,刘晏的宅第是那样的简陋:厅堂一间,唯有粗木桌椅,不挂任何字画,更没有古玩珍奇等摆设;卧室之内,不见锦帐绣被,夫人李氏布衣布裙,毫不妆饰,穿戴同婢女春香相差无多……
  徐太医回到宰相府,把所见所闻告诉常衮,常衮听了半信半疑,今日朝堂之内,又见刘晏亲口吃烧饼,这才相信。“刘尚书何以节俭如此,近乎吝啬,莫非家中有难言之苦衷?”
  “丞相大人有所不知,我那妹夫是节俭成性的人。昨日我见天气寒冷,叫人给他送去一
件锦制皮裘,还是家父生前用过的,放在家里没有用,不想他今日仍是布衣棉衿。”
  “哦,想必是刘尚书做了多年理财的官,长于计算,渐渐地变得小气起来……”常衮乱猜道。
  “并非如此。我那妹夫待人却很慷慨。不独厚待下人,对穷朋好友,常常不惜钱财予以周济。他任京兆尹那几年,天下名士投奔长安求仕途,凡穷困的,几乎都受过他的馈赠。连素不相识的一些读书人也受过他的资助。这朝中也有不少人呢!”
  “原来他刘晏散尽家财,是要做个孟尝君啊!”常衮自言自语。他对照刘晏,真是惭愧,又想刘晏名声响,或许与散财有关。
  “丞相或许对我妹夫还了解不深。我妹夫对人施惠并不随便。如果对方坚拒,他就不勉强赠予,十分尊重对方品格。十年前我尚未进身,家境窘困,那时刘晏已执掌朝廷财政大权,并掌管东南漕运。他上我家来,见我家卧室门帘破旧,暗暗量下尺寸,回去后命家人用竹片织成一张新帘,不作任何装饰,想送给我。但他又见我书生意气,清高自负,怕伤了我的自尊心,三次送来,又三次悄悄地拿了回去。”
  常衮这才相信,户部尚书刘晏实在是个克己奉人,才高德昭的良臣。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