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悦耳的莺啼,便以佳音而喜,闻聒噪的蛙鸣,便以恶音而厌,此乃人之常情。看到五彩缤纷、撩人耳目的花朵,便想栽培它,见到蔓延丛生的杂草,便兴斩草除根之心。此乃由于人们在待人接物时,每为形休气质所囿,而有好美恶丑之心。若能除去人类私情,以天意观察万物,便会发现:任何动物都有鸣唱的天赋,任何花草都能自然而然地表现山人们所见不到、听不到的天赋机用。他们本身本就无善恶、是非之分。人们所说的善、恶、是、非,都由人的私情而。如果我们能了悟此番真理,便可尽去私情,尽去是、非、善、恶、美、丑。 我们在待人接物方面,常依外形的美丑而定喜恶。这纯是由外观判断,“以貌取人”。因此,人都喜欢听悦耳婉转、清脆动人的莺啼,对于群蛙齐鸣,则每颦眉蹙额以具为扰人的噪音。 南齐孔稚圭以蛙鸣为鼓笛之音,且任院中杂草蔓生,而不以为忤。他超越了形体的拘圄,真可谓为超脱尘俗的逸士。 南齐时,道家、佛教思想逐渐普及,世人求道之风口渐盛行。孔稚圭便是代表性的人物。他超越形体气质的羁限,而山天赋之机观察天地万物。 事实上,万物的实体开无形象、气质,而是虚无的,耳不闻,眼不见,纯为形而上的现象。 所以说,本体既是无形的,仪不能由外形、气质上的善恶美丑,来判定我们对它的好、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