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中不存物欲及成见者,人的本性必会闪现。不达于心安理得之境,而意欲寻求本性,犹如在波涛中寻找水中明月。如果意志清净,心性亦随之纯净。如果意志不明,却要心性清明,就如同镜面上遍洒尘埃,而求镜光亮,究属不可能。 心虚意指心中不存主观、成见,只要虚心坦怀,个人与生俱来的人性便会显现。“性”就是心,是与生俱来的,也是生存所需的意识。《中庸》记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就是说,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理作用,顺从它便得以生存,也是每个人应遵守的生活方式,亦即道。不使心境清明,却欲求见本性,犹如于波涛中寻找水中明月,根本不可能。 “见性”,在佛家语中是指看透自己内心的佛性。而儒家则把“性”解释为天命。达摩《悟性论》中,有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话;又《血脉论》中则有“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的说法。 “意净心清”的意是志,亦即心理动态,意志清净后,心便不为意志所污,就随之清净,故言:“意净心清”。《大学》记载: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只在意诚、心正,心之思考及判断能力便得以正确。同样,意志清净后心也随而清净,意之所向,无矛盾处,必能尽去污秽。 因此,不求清净的意志,便欲求得心地清明,实有如加尘埃寸‘明镜上,而欲求光明于镜中般,纯属不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