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榜节义之士,必为遵节义而招致毁谤。而标榜道学者,则常因道学而受非难,所以君子虽应修节义,却不应标榜。不作恶事,也不必巧立善名,保持浑然和气之心,乃君子处世之道也。 儒学虽说注重学问与节义,但儒学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实行 节义。如果只重学问而忽略修行节义,就等于是标榜节义而已。在日常生活及政治亡,如果过于强调节义,就容易忽略解明道义的学问。尤以儒家思想向以学问为重,更应避免此种偏失。 《大学》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其知”的致,就是穷。那么,“致知”所据为何呢?《大学》中写道:“致知在格物。”意指通达事物。 “道学”就是“道德学问”,亦即“儒学”。儒学首重求知,格物始能致知,明哲理,尔后诚其意、正其心,从而修其心,乃至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而实行道义。“知”就是明确判断,亦是“正心”的基本。道学和节义是儒学中所谓的君子必备之要素。不过,如果只是一味标榜节义或夸耀道学,便易如笔者所言,易受讥谤,易招怨尤。 。 君子所以不作恶事,就是为了守善;不巧立善名,就是避免招致标榜道学节义之讥。所谓“树大招风,名大招嫉”,名气大,讥谤便随之而至,所以说“人怕出名”。 ‘‘浑然’’意为完美圆满。“浑”是全,即是无缺。“浑沌”、“浑然”和“混沌”意思相通,为“和合不分”之意,亦即“和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