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禅学和禅宗的见解,有不少佛学研究者对此作了大量论述,其中对时下民众影响较著者,内地有方立天先生,台湾则有南怀瑾先生。二位的佛学论著.流布甚广,现今民众多从他们的作品中领略佛教之基本。故这里说到禅宗、禅学、禅修、禅心,坐掸等问题,也折衷以上二位先生著作之大意,对禅学修习与中国养生这一问题作一个大致的论述- 禅宗是中国禅师依据中国思想文化,吸取并改造印度佛教思想而形成的颇具创造性的成果,在东方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禅宗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它与中国文化精神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佛教,是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学最精粹的宗派。在佛学中, “禅定”是大小乘共同行持修证的方法。 “禅定。的原名为“禅那”,又有中文的翻泽为“静虑”,后来取用-禅”的梵文原音.加上一个译意的“定”字,便成了中国佛学惯用的“禅定”。禅宗,虽然不离禅定的修证,但并不就是掸定,所以又名为心宗,或般若宗。心宗是指禅宗为传佛教的心法,般若是指唐代以后的禅宗,注重般若(智慧)经,与求证智慧的解脱。近世以来,欧洲学者,又有命名达摩宗的,为从印度菩提达摩大师到中国首传禅宗而命名。 禅,梵文Dhyana音译“禅那”之略。“意译“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等。谓心注一境,正审思虑。如《俱舍论》卷二:“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实了知义。”《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 “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名静虑。”认为能使心绪宁静专注,便于深入思虑义理.故又称为“善性摄一境性。”按修习层次,共分为四种,称四禅或四静虑。中国习惯把禅和定并称为禅定,含义比较广泛。 禅宗即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所称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亦称“佛心宗”。它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粲.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时称“南能北秀”。禅宗经历了准备、兴盛和衰落的过程,历史悠久,流派众多。自达摩迄至道信。弘忍以来,有牛头宗的兴起和南宗北宗的对立,南宗内又有荷泽,洪州,石头等诸派的竟起,洪州.石头两宗又衍出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家的分立,门叶繁茂,家风各异,兰菊争艳,异彩纷呈。禅宗主流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间不同流派,或云即心即佛,或云非心非佛,或言即事而真,或称本来无事,还有渚如扬眉、瞬目、叉手、踏足、擎拳,竖佛,口渴、棒打,甚至呵祖.骂佛等类的机锋,其教学和禅修的方法更还有语录、公案、占则、话头、默照以及云门三句、黄龙三关.临济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曹洞五位等等,五花八门,纷然杂呈,令人眼花缭乱,困惑难解、 禅宗的突出个体自我的价值取向与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方法.对中国文化的各层面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自然,淡远,率简的审美风格与生活作风,对当今社会人们养成比较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极有参考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堆的抗议。禅宗为抗议人生的苦难而产生,也在抗议人生的苦难中不断发展自己.从而形成了一整套人生价值的哲学体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禅远远地超出了宗教的范畴,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仅显示在思想层面,而且也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掸宗的形成、发展、演化,是中印两个文明古国的两大文化系统之间的交融历程,就其所体现的佛学思想而言,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极为深远,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那么,究竟如何认识禅宗?禅宗的根本精神是什么?其思想的核心、本质和特点是什么?这是谈论禅学首先遇到的重大问题。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高度的中央集权专制和分散的自然经济为基本特征。自唐代中叶以来,社会各种矛盾渐趋激化.因适应破产农民和失意士大夫的精神需要,禅宗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而普遍流传。禅宗为解救人生的苦难而产生,也在解救人生的苦难中发展,形成了一套人生价值哲学体系。禅宗思想体系包括奉体论、心性论.道德论、体悟论.修持论和境界论等思想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心性论、功夫论和境界沦三大要素,分别阐明了禅修成佛的根据(基础)、方法(中介)和目的(境界)三个基本问题。从这三大思想要素的相互关系来看,心性沦是禅学 体系的核心内容。 禅宗把自己心灵视为人的自我本质,认为苦乐,得失。真妄,迷悟都在自心,人生的堕落、毁灭,辉煌、解脱都决定于自心。自心,从实质上说是本质之心,也称本心、真心,也就是佛性,真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