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缘 起
如果说,大乘佛法是释迦牟尼佛的最高理想,那么,促使这些理想发扬光大,以 至递传绵衍,而且一直兴盛不衰的功臣,应该是属于中华民族。远溯自秦始皇甲申三 十年,西域沙门室利防等十八人,赍梵文佛典至咸阳;而后迨至汉武帝建元元狩三 年,印度僧伽陆续来华;明帝时,摩腾法师已开始为帝所接纳。 于是,佛陀之教逐渐传布华夏,尤其是有唐以来,风起云涌,臻于鼎盛,影响所 及,已然汇人中华文化之洪流;从此,佛陀之教的大乘法系,不仅在中国的土地 上生根、茁壮,而且,已摆脱了原始佛教的固执,积极地提升菩提萨I垂精神;以慈 悲喜舍的胸怀,强调自度度他的功德,务期达到济世饶益的境界,肯定发挥佛 陀之教的崇高理想,流布胜义精髓的主宰之国的大乘法系道途。 基于原始佛教的固执,中国精神的大乘法系,已将戒、定、慧三学的许多局限, 由丛林制度的兴起,南山律法的修饰,禅宗别立的提倡,庐山莲宗的建立,以 及贤首与慈恩的发明,展现出时代潮流的适应,投人善巧方便的融洽力;使得古印 度佛陀学派的面目,不仅保有妙湛的精华,更以中华文化之胜,促进蓬勃发展,完 全洗炼,去芜存菁,入于青出于蓝更胜蓝的圆通境地。 众所周知,佛陀之教的大乘法系,于中国表现得最为独特的应该是禅那之学, 其代表性的时刻得首推唐朝;当时,感染所至,不仅止于佛教中弟子,即以儒 道各家悉皆接纳,藉以弥补本身的缺失,挽救惟恐冷落的忧虑;尤其是以后兴起的 理学,几乎源出禅学蜕变的一种绝唱,提升至驾诸儒家各学之上。 禅那之学,何以具有如此的力量?虽然,其关系牵扯极端复杂,但绝不是所谓的:
灵山拈花之会 教外别传之妙 不立文字之极至 法统代传之证明 肯定地说,应该归功于: 探讨的活泼 参究的洒脱 践履的无碍 通达的风格 创意的发明
因此,禅宗祖德启迪自性的妙用,发掘实相无相,揭诸不可思议;在在以静虑 功德,圆成可信、可行、可证的明妙圆悟的第一义谛;使得彼时、此时以及未来 时,皆能通达畅流,究竟无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