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五色海 - 智慧浪花 - 佛学智慧
 禅宗顿派的真正渊源 14 
  清朝的古文家恽子居说:“世之儒者,知中国之变而为佛,不知佛之变
而为中国。”我可以套用着说:“我国治哲学史的学者,知宋明心学源出于禅,不
知禅乃源于孟子心性之说。”读者看到此处,必然拍案惊诧,认为是故作耸人听闻
之论,缺乏学术依据。实则事理昭然,证据确凿,只是儒释双方,都不愿,也不
敢道破而已。
  明眼人一看便知偏见,更能察觉阁下于佛法所知太少;譬如法系的传授,弘忍惠能的顿悟观念,与印度佛学大异其趣,甚至和达摩的说法亦不相同等,都是自我意识的强调,于“禅通三藏”的至理名言,作完全的忽视,甚至断章取义而妄下结论;这在学术研究者的论理态度而言,可以说是有失厚道!尤其是你于“不知禅乃源于孟子心性说”所提之论,谓“儒释双方,都不愿,也不敢道破”,更是强烈的自我意识!为此,山僧仍以摘录简述之方
式,逐步渐进,比较概论于后:
  你说:南朝梁武帝时,虽经官方如此倡导,但佛法影响,仍只达到一部分社会
的表层,难于深入文化思想的领域,其简要原因有三:一是轮回苦修之说与孔
孟老庄思想无法融汇;二是译经有许多梵文的音译,大多数的读者不能了解;三是
若干教规(如剃发、戒嫁娶)及仪式,与我国习俗大异其趣。
  其实,以客观态度而言,佛陀之教来到中国,并无取代或侵人中国固有文化思
想领域的目的,只为“慈悲喜舍”而饶益众生,以旁助律法所不及的心理建设而
已;至于阁下所提简要三原因,或许有部分见地可取,但于关系佛教之真貌,则仍
有认识不清之感,例如:

  一、轮回苦修之说,且不必涉及孔孟老庄思想之融汇与否?且说佛法中轮回苦
修之道:所谓轮回,就是轮转回复,众生无始以来,因个己造作不同,所以承
受的果报也就不同;自然,所趋向的道路也就不同;因此,佛法中建立了六种不同
的道路。舍此,设一较为容易了解的例证以资参考:譬如人的意念与行为,一
生中,有时表现出神鬼不可侵的庄严;有时浮躁愤怒得极端恶劣;有时则是世人所
公认的样子;有时所作所为(包括意念)如同禽兽;有时阴险诡诈见不得人;
有时晨昏颠倒或受刀兵水火酷刑之难;这种种,稍忆即见,犹同天、阿修罗、人、
畜生、鬼、地狱诸般世界;现实的心境与过程,应该不会排除于不顾。至于苦行,
于人类之善、之恶、之无记心性而言;人,往往耽于偏激;于佛法中偏于善,易生
骄慢,偏于恶,易生颠倒,善恶混淆,是非不明;故设苦行,以磨炼熏陶,得现实
之体验,改变所有习气;就像是处在烦恼的迷境中,身心失去了平衡,不得自在的
时候,必须如何认识烦恼,了解真相,而突破迷境;使得心平气和、安然自在地走
完人生坎坷之路。

  二、译经中梵文译释之说:梵文译释,从来庄严慎重,《佛祖统纪)中说得很
清楚,计有如下的组织与职掌:

    译主——宣读梵语经文
  证义——与译主评量
  证文——验文句之差误
  书字——书成华文字
  笔受——翻梵音成华音
  缀文——连缀文字使咸句义
  参译——校对梵华之错误
  刊定——犹删修定句
  润文——等于修辞润色

翻译名义集中彦琮法师有“八备十条”之说:

八备者:

诚心受法,志在益人。
  将践胜场,先牢戒足。
  文诠三藏,义贯五乘。
  傍涉文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
  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
  沈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
  要识梵言,不坠彼学。
  传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

十条者:

  句韵、问答、名义、经论、歌颂、咒功、品题、专业,字部、字声。
  从上所举,译经之事,远胜现前翻译工作;至于许多音译文句不能了解,凡
谙译事的工作者,当知译事的传统,有许多是古德们的经验之谈,如唐玄奘大师
的五种不翻说:

  1、秘密故,如陀罗尼。
  2.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
  3、此无故,如阎净树,我国实无。
  4、顺古故,如阿耨菩提,存梵音。
  5、生善故,如般若,智慧并具高下。

  如果说佛经的问题就出在这里,那么,我国的古典文学,举凡典故轶掌,若
非专门钻研的学者,又有多少人全然了解?再说,从来设立“教师”一职,其目的
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么?佛门中的僧尼,原本就是佛法的弘传者,之所以称为
“天人师”,便是这个原因!

  三、若干教规(如剃发、戒嫁娶)及仪式,与我国习俗大异其趣:这原因根本
就不能成立,何以故?佛陀之教,剃发染衣,不许嫁娶;阁下可曾听说,乃是专指
出家僧尼而言!佛门弟子分为在家与出家二部,在家学佛,并无如是“教规”。至
于仪式,佛门中所有仪式,乃为适应各种不同的法会,亦如我国从古以来的各种
典礼,应该都是合时、合情、合理的!如果,阁下所指是“礼节”问题,那么,我
且标出如下的几种,说明用途,当可以释然了:

  1、问讯——合十当胸,口诵佛号,随时。
  2、礼敬三宝——五体投地,用于室内有佛像之处;举凡求法,礼请,法会供
养等。
  3、圆礼——顶礼后,于求福求慧之余,有领受和顶戴的虔诚表现。适用于
请,于求之应允以后,表示感谢之意。

  其次是“弘忍,尤其是慧能,都绝顶聪明,却很少研读印度经典,如天马行
空,不受羁勒。他们将释道生“顿悟成佛”的观念,尽量发挥,完全摒弃轮回之说。
更巧妙的是用移梁换柱的方式,将孟子的心性学说全部搬出来,成为檀(坛)经的中
心思想。读者如果对此怀疑,请看左列的铁证”。阁下的这段文字,兹作分段说明:
  惠能大师,现不识字相,并不表示他是真不识字;盖自古以来,官宦子弟,不
受教育者不多;即以“不识字”而言,他却能解经律论三藏法典之理,譬如坛经中
所说,几乎涵盖了三藏法要。如果,以现今一个大学士或硕土,甚至博士身份者,
而且是属于文史哲科系的,试将佛教法典中冗长的涅磐、华严、法华等经,由
口齿清晰,发音标准的人士念诵一遍,是类“士”字辈的学者,能否申述其义,为
人解说?如果惠能大师是位绝顶聪明的奇才,为什么他的开示法要,总不离三
藏法典的理义?这些,应该不是偶然或“偏向趋势”的绝顶聪明人所能办得到的。
  你说弘忍,尤其是惠能摒弃轮回之说,尽量发挥释道生的“顿悟成佛”观念。
其实“顿悟”之说,并非起源于道生,百论中有:菩萨有顿悟渐悟二类。《楞伽
经》中有: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圆觉经》中有:是经名顿教大乘,顿
机众生,从此开悟。《大日经》中有:无顿悟机不入其手。《般舟三昧经》中有:
万劫功修生顿悟。《观无量寿经》中有:渐顿悟入,菩萨二类。《大乘义章》中有:
或有众生,一越解大,佛为顿说。
  你说:更巧妙的是用移梁换柱的方式,将孟子的心性学说全部搬出来,成为坛
经的中心思想等语。据阁下所强调,慧能不识字,很少研究印度经典;请问,
一个不识字的佛弟子,内典都弃子不顾,他如何能够把孟子的心性学说全部搬出来,
而且还能运用于《坛经》中,成为中心思想呢?再说,阁下可曾熟习《坛经》,其中
心思想是: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坛
经·定慧品》。

又说:

  “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同前。你所举的铁证是:

  《孟子·离娄篇》:“尧舜与人同耳。”《孟子·告子篇》:“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仁,人
心也”。

  阁下,好一个“拼盘”,孟子的心性学说既如此而已?未免有失作学问之精神
了;所举之文,实不足以表现“心性”之道理的真貌!
  这里姑且不说孟子的心性学说,兹举阁下于《坛经》中摘录数例,以你所提
“改为’’之说,公诸有识之士,作一深入浅出的比较,以申是非轻重。
  你摘录《坛经》中的文字是:

  《坛经·付嘱品》:“自性平等,众生是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真如自性是真佛。”般若品:“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愚人智人,佛性
本无差别。”“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
有。”
  这些摘录,完全是断章取义,把我《坛经)的一品一节,弄得支离破碎,譬如:
你摘《付嘱品》:

  “自性平等,众生是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真如自性是真佛。”
  我《坛经》中的正文是:

  “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
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
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
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你摘《般若品》: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本性是佛,
离性别无佛,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我《坛经)中的正文是: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
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
今为说摩诃般若罗蜜法……(略)本性是佛,离无别佛……(略,以下连续文字有十
八页之多,然后。)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
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于学术的研究态度,如果断章取义,不仅抹煞事实,而且,将会造成强奸真
理,发展自我主观意识的弊端。自然,那以下的文字论说,便成毫无意义了!就
像是你的所谓“改为”之见,你说:
  如果将“佛”字改为“尧舜”。
  将“佛性、本性”等字,改为“性善、仁”。
  你肯定这些如果与改为“便可以清清楚楚地认识,它和孟子的思想观念,简
直是半径相等的同心圆,看不出有什么区别”。
  首先我要对你这位访问者解释几个佛法上的专有“名相”,及其所包含的“
法义”是什么?然后,你的看法是否能够成立,便很容易地确定存废。
  佛,在梵语中叫做佛陀,其名相的解释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其法义
是说:智慧的发挥已达圆满;觉悟的程度已经彻底,达到如此境界的人,称之为佛
陀,乃属于因位上的境界,直到般涅磐之时,方始是果位中的境界。
  佛性,佛者觉也,性者不改义,此是名相的解释。其法义谓:一切众生皆有觉
悟之性,通于因果而不改自体;如麦之因,麦之果,麦性不改。
  《华严经·三十九》云: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
  《<涅磐经·二十七》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其次是佛性的差别相说:

  1、二佛性——于理与行二者。
  2、三佛性——自性住,真如之理。引出者,假修习引发之。至得果者,修习
圆满而至果位。
  3、五佛性——正因、了因、缘因、果、果果。法华文句十云:佛性有五,正
因佛性通互本当。了缘佛性种子本有,非适今也。
  果性果果性定当得之。
  舍此,请参阅“佛性论”一书,是书详论佛性之义。
  本性,本来固有之性德;圆觉经云: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
  其次介绍“性”字在佛法中的面貌:
  性:具体、因、不改三义;性者体也——唯识述记。性者因也——探玄记。
《大乘义章》中说有四义:即种子因本、体、不改、性别等。<智度论)说:性名自
有,不待因缘。传心法要下说:天真自性,本无迷悟,尽十方虚空界,元来是我一
心体。《禅源诸铨》中说:所说本性,不但空寂,而自然常知,故应目为心也。
  好了,此段至要之义已经明朗,不便作过多的摘录说明;兹且分述以下的文字。
  你说:“印度佛教的寂灭涅磐境界,与老庄清虚无为有相近之处。”这种说法,
在国人从古迄今,都有如此的说法;但是,很少人提出那是不谙梵文中的“涅
磐”法义所至,佛法中的“涅磐”一词,有如下的释义:

  涅磐那:灭、灭度、寂灭、不生、安乐。
  波利睚缚那:解脱、圆寂。
  泥洹:体寂灭不再生。
  涅畔:因缘俱灭,心相悉尽。
  波利涅榘那:如月世界,具清凉、宁静、寂寞之义。
  获悉了“涅磐”的究竟真义;同时,也应该解决了“误会”;甚至很可能帮助发
现佛教的“涅磐观”的面目,毕竟所有的“有余”与“无余”差别相的道理之所在!
  其次是你所标立的“弘忍肇始端绪,由慧能光大完成三大创新措施”的看法,予
以逐条述说端由,确定所见之正偏处,借此供诸视听之分辨。

  一、是把广大深邃,需要积学深久才能通晓的印度大藏经论,简化为心性即佛,
一悟即至佛地,并标榜不立语言文字。
  你可知道,《坛经》中《付嘱品·十》说,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
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
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
经,罪障无数。复于《顿渐品·八》说: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又说:无一字
一义不合经文。

  二、是将传法基地,由北移南,深入猎户渔民等广大基层,而置京洛通都大邑于
次要;后来神会北上争得法统,而顿派基本力量在大江之南,受唐武宗摧毁佛寺之祸
最轻。
  阁下的文字,总是令人有“自我删增”之感,尤其是“舍多取少”的作法,以
“造成错觉再说”来发挥“自我意识”,平心而论,有失做学问应有的厚道;就像是
这“第二大创新措施”的文字,仅以原(坛经)中的“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
时与猎人随宜说法”而改头换面,作自我删增。当然,我惠能也想到阁下之所
以有“渔民”之说,可能是误解了《坛经》中的“猎人常令守网”一句,你认为“网
”就是捕鱼的;但是,这种误解,以阁下之尊,不应该舍弃或者是排除“猎网捕鸟”
的事实;因此,认定是阁下的自我意识。至于你所说的后段文字,谓“受唐武宗摧毁
佛寺之祸最轻”的理由,你对禅宗与禅师的认识尚嫌不够;基于禅家作风,从来不为
“住寺、受供”以及“常住传统”而受拘束,山间、林下、水边、坟冢处任何环境,
悉皆坦然自在而生活。是以,每遇法难,避走深山,侍机再出;方始维护了三武一宗
之祸而不绝的法宝,能够绵延流传而至今朝!

  三、是慧能经过苦心研究,发明“二道相因”、“随方解缚”的辩论术,即问有
以无对,问明以暗对,例如神秀说:“身如菩提树”,慧能便说:“菩提本无树。”
卧轮和尚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量。”慧能便说:“慧能莫伎俩,不断百思
量。”逐渐演成禅门最具特色的“机锋”,“棒喝”,或使对方灵性顿时开悟,立即
转惑暗为光明,或使对方思想观念,遭到猝不及防的极大冲击,涤荡一切障业。因之
倜傥才智之士与忧愁多感的人,都乐于谈禅,研究禅,高级知识分子和一般大众,—
很多借禅为精神上的庇护所。
  《坛经》中说:“二道相因,生中道义。”中道之义,于佛法中各有说立,如:
华严以法界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
《中论》中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惠能大师所
说,乃是依般若学的思想而来,不是创新措施;《大智度论》四十三云:

  1、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
  2、常无常、苦乐、空实、我无我等,亦如是。
  3、色法是一边,无色法是一边,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无对,有为无为,有漏
无漏,世间出世间等诸二法,亦如是。
  4、无明是一边,无明尽是一边,乃至无老死是一边,老死尽是一边,诸法有是
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此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
  5、菩萨是一边,六波罗蜜是一边,佛是一边,菩提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
是为般若波罗蜜。
  6、外六尘是一边,内六情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罗蜜。
  7、此般若波罗蜜是一边,此非般若波罗蜜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
波罗蜜。

  其次是随方解缚,惠能大师说: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
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所谓随方解缚,此之“方”
字,乃般若学中之方便般若法;惠能大师说: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
方解缚”,假名三昧。于《般若品·二》中说:
  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
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
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
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知见一切
法,心不染着……(略)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
在解脱。
  又说: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
  至于说到因此而“逐渐演成禅门最具特色的机锋与棒喝”之说;甚至“倜傥才智
之士与幽忧多感的人,都乐于谈禅,研究禅。高级知识分子和一般大众,很多借禅为
精神上的庇护所”等看法,认真地说,阁下的一支笔,藉于“禅”认识的自我意识,
抹煞了隋唐以来,迄今一千多年的历史价值;同时,也否定了此段漫长岁月中,多少
知识分子和一般大众,于禅效益的认识
与选择!你曾说,一贯敬佩胡适先生的考证精神;既然如此,为何尽在“无证据”下做
文章?尤其是“禅”的问题,阁下似乎对它非常的陌生,从你的字里行间,虽然到处提
及禅,却找不出禅的心得,禅的评估;既然以惠能的言行思想写文字,为什么避免谈
论这位中国祖师禅的宗主,其独具特色的禅悟法要,而尽在“教”上兜圈子?为此,我
且以惠能自居,介绍一些禅关系的文字,供你访问之后,当作参学所得,调整一下你的
禅思潮。
  禅,是一种思考,一种表现,集合智慧的结晶。
  何名坐禅?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断,名
为禅。
  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惠能大师的中国祖师禅是:

  无念为宗
  无相为体
  无住为本

  综合地说,禅的真谛,正如《维摩诘经》中所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
动。
  按:第一义乃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境界。楞伽经说: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
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