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的领域,有历史性、艺术性、哲学性、科学性、教育性,甚至经济性、军事 性,涵盖面包括了人世间的所有知识。或许,有人认为太过夸张,其实,以笔者生活 禅海六十年所识,禅的内容,不仅包括了人世间所有的知识,而且,从不会受其制, 拘泥难拔;相对的,禅那之法,更具备了“突破”的精神。 禅,所拥有的理法极广,于参究的行程中,没有方程式的依凭,没有肯定的规 范;虽然,一千七百个公案可作参考,甚至古德们的多少语录,其间在在处处都 有消息可寻;但是,所获结论或轨迹,仍旧是一片朦胧,难得归属性的遵循界处。 自中国有禅以来,祖德们有意无意地以“话头、机锋、转语”三大法则,藉公 案的方式而完成了禅参究丰富的遗产;使得无所适从的禅面目,有了可能发现或 然率未定的资料。因此,公案与语录,依旧是禅行者惟堪助益的信使;不过,必须 确立的是“禅是活的”,纵然是“话头”的发起,“机锋”的透露,“转语”的绝 境,总是滴溜滑碌,有若行云流水,洒脱自在,不可以拘泥顽固,食而不化。 公案的缘起是话头,话头的内含是机锋,机锋的趣向是转语;从来禅家探讨问 题时,依于引发的言句,造成不能理解的悬疑。然后几经后人透得消息,体悟了其 间的机宜,使得锋芒毕露。复经知识的婆心,道破了锋芒的锐利,于行者身口意的 伤害;然后安排一处绝境,诱使其陷入薄冰与危岩,强迫小心谨慎自己的脚步。然 后,利用人类中独特的求生欲,仰赖自己的智慧,而寻找出路,突破阻障,获得属 于自性中流出的功德效益。 这里,不说话头的丰采,不论机锋的威力,不谈转语的效用;且以案例来阐明 三者的关系,以及公案缘起,进行过程,圆成价值的实质内含。 注:嚣禅于禅七法会中,曾经发明的公案,作为阐述的依皈;以下之例皆同 (作者)。 有客自称禅者,驰函相约彰化大城古严寺,时十月下旬,西海的东北季风强烈; 夜已深,天际云厚,夜色晦暗;来客叩门,寺主闻声应门。 主:“找谁呀?” 客:“白云在吗?” 主:“天这么黑,风这么大,哪里来的白云?” 客:“风催云动,黑毕竟不是白?” 主:“可惜你不是太阳!” 客默然,礼拜而入。
此案分别阶段,当以“找谁呀?白云在吗?”为话题;“天这么黑,风这么大, 那里来的白云?”以及“风催云动,黑毕竟不是白!”为机锋;“可惜你不是太阳!” 为转语。 现在,先从话头说起。 话由缘有,起于见闻,因成话题,积之为案;是故,可以发现一连串的过程, 不是提出问题,征求答案;也就是说,这一连串的组合,不是剖析问题,获得答案, 以问题加答案,完成结构的因素;而是当任何的缘境,触动灵明,击发智慧,而应 机成话“题”,构成案由,标出缘起。由于禅不是做为理解的知识,为彻底透悟知 识的精神价值,表现人类生命活动中含蕴的意义;因此,才有慎思内审的根本动因, 流露于起心动念的刹那,完成禅法之缘起的话头。 什么是机锋的构成条件? 机锋,其实就是生命值率的把握,也就是世俗的所谓“机灵”或“灵机”;惟 把握之前先得发掘,基于话头不是问题与答案,如果欲求得成就,那么,处在超越 知识范畴的生命值率中,将怎样发起灵机,迅然把握?就像月中藏兔,雪底覆银, 澄清的寒潭里,撤落了玻璃冰片一般,势将如何?如何! 机锋的发掘是以话头为条件,例如“天这么黑,风这么大,那里来的白云?” 内里所藏机宜,不是天黑与风大而没有白云;事实上“白云”此刻不仅是物相而 已,其代表的可知因素,有寺主,有禅师,有一体三宝相,有慈与法之值;以及表 征?度者”之尊的庄严,所谓天言时行,地言物生,其间谁予把握值率?亦如云门 所说: “药病相治,尽大地是药,哪个是自己?” 这自己就是谁! 同样,哪里来的白云,所标出的也就是“谁”! 那么,机锋如果说就是生命值率的把握,一句“风催云动,黑毕竟不是白”, 所把握的值率是什么?那就是法筵之中,识取第一义,或者说,即所谓的“风大” 必然“云动”,“天黑”仍旧“云白”,并没有抹煞了“白云”! 何以“可惜你不是太阳”一句,铁定了就是绝境中的“转语”? 风大,云动。 天黑,云白。 于话头的悬疑中,确然透出了机锋;但是,既然是天黑,于眼难见,理应不识 “动和白”;若果,境界已经超越了知识,于第一义,从来“一切万法,本无生 灭”;如此分别意识,以“太阳”而喻,太阳是无有分别的,即使是天黑是天亮, 亦非太阳的本意,仍然是人类的分别之见。 所以说:万法诸缘,原是真如菩提的根源,也就是所谓的本地风光!
次举一案:
咕咕钟在墙壁叫了,好像在说: “八点啦!还在睡?” 老僧侧卧床头,感慨地回响: “是我在睡吗?” 念起的同时,不禁有了疑问: “床上可有死人?” 蓦地兴起另一个自嘲的意念: “是荼毗时刻?” 哦!瞄眼蓝天上,发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日与月,同挂中天,不知 “明”了也未?想想:终于有了界定。 “拥锦被而长眠,干卿底事?!”
现在来分配一下,此则公案,如何组合?
话头: “八点啦!还在睡? 是我在睡吗?”
机锋: “床上可有死人? 是否荼毗时刻?”
转语: “拥锦被而长眠,干卿底事?!”再举一则,以结束本章参究之说,谓:有僧领小 沙弥初次下山,行至途中,见二牛相斗。 沙弥:“它们在干什么?” 师问:“你说呢?” 沙弥:“好好玩哟!” 师问:“谁告诉你的?” 沙弥惊悸,俯首默然。 师谓:“这才是你的面目!”
话头:
“它们在干什么? 你说呢?”
机锋: “好好玩哟! 谁告诉你的?” 转语:
“这才是你的面目!”
阐述至此,不作分析,基于参究之道,见仁见智,原无肯定;惟有各人的知识与 修养的不同,所表现的境界必然是有高有下,分别深浅;所以,禅法中的境涯,不作 绝对性的言说,只许表现超越的心念,能够把握住自己生命值率的多少也就通行了! 禅的境涯为何不作绝对性的言说,除了知识与修养的水平不同;更因世俗诸法的相对 性,同样具有见仁见智的分野,确定众伙独寡的异同,也就是层次的因素,包容了非 涵盖的全面性。譬如:
实质的山河大地。 变幻的气象环境。 事理的国族传统。 善恶的观念地处。
古德有句,喝道:
“两头共截断,一剑倚天寒!”
您说:一切万法,起于缘生,欲强论它的“归处”’孰能共通一体?临济禅师曾 说: “心法无形,贯通十方。”
可见“自在”二字,先得步人了洒脱的境地;否则,入色受惑,入声耳聋,人 味肠坏,人香鼻塞,入触界混,入法顽固;原本一物也无的五蕴,可就杂乱不能自 己了!遑论真如实相的第一义谛,以禅那’之法而予参究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