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的格言是: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无疑不悟。
人类是最具感性的动物,往往由于感性的作祟,而生起染心,发动执著,被困在 牢不可破的自我意识之中;常住迷惑而沾沾自喜的多数是沉沦于:
财色名食睡的贪欲之中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风之中
因此,佛典中每以“贪、嗔、痴”而概括了五欲八风的种种造作行为,因而提示 “戒、定、慧”三种纲要,告诫可以对治或者说是修养自我意识思想的造作行为。 禅那之学,无论言说与行修,其实悉皆不离三藏佛典;因为,禅法乃是佛法中的 一部分,同样是在戒定慧前提之下,以超越和突破的方式,帮助修学行者,免得疲于 奔命,不知所措的徒叹奈何,促使其从现实见闻中去了解:
生,是为了什么? 老,莫感慨逝水年华! 病,勿怨尤命运无情。 死,不是新陈代谢。
导引思维于生起作用之时,不致于猛钻牛角;触发认识审察的心念,突破时空的 限制;摆脱迷惘,出离沉沦。然后在陶冶后的智慧中,超越财色名食睡,以及利衰毁 誉称讥苦乐等顺逆境遇的侵袭;而住于娑婆却不受染着,成为一个洒脱自在的禅行 者。 基于五欲八风,像一张严密的网,一个个被网在里面;像渔网围捕鱼虾,即使有 漏网的几率,但,逃避了眼前,却躲不过未来,终究是网中之物。 禅,于世法中不是接受,也不是拒绝,而是两个极端的突破;亦即是说,超越一 切相对的界限,甚至时空的拘泥。 禅,是一种思考,一种表现,集合智慧的结晶,举凡起心动念,不舍生死的干 系,不离道的把握。 禅之所以要突破,便是为了常住生老病死不可避免的事实,素性全身投入,去认 识,去了解,去体验;于其中务期发现秘密之所在,如何住于有限的“生之旅”而不 为五欲八风所迷惑,使自我意识转变成由看破而放下,而获得究竟圆融的大自在!
二、禅的缘起
禅,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基于禅法不依经论,是缘起于 佛性的发现,自然法理的机触;就像是佛陀释迦世尊的成就,从出离、苦行、参访, 到静虑、观照,而顿然彻悟;一连串楷模修证之行,终于突破了凡俗之困,圆成了正 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亦即所谓的大觉者也! 谢灵运居士为佛陀的大觉,曾作如是的歌颂:
惟此大觉 因心则灵 垢尽智照 数极慧明 三达非我 一援群生 理阻心行 道绝形声
事实上,佛陀于菩提树下所证,以“法尔如是”完成了禅的启蒙;然后在灵山 会上,展现“拈花微笑”透露出禅的机触;于是,才有了禅法的教外别传,咐嘱摩 诃迦叶,并以阿难副贰的定论。 《大梵天问佛决疑经》中说: 时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以示众,而皆罔措,惟迦叶头陀破颜微笑;当时,世 尊开言到:“吾有正法眼藏,涅粲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 传,咐嘱摩诃迦叶,阿难副贰。” 于是,佛陀一代圣雄,标出如是成就;遗教吾辈后学,依其修行之证,流传可 以突破凡俗之困的理法。在中国,从上以来,自达摩东渡,于华夏首传四行二人, 次授安心法门;迨自今朝,禅那大法,代代薪传,展现了佛以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的楞伽之理,以及一切诸相非相,皆是虚妄的般若实相之法,完成了中国祖师禅法 的自然机触,顿悟即现的活泼禅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