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 (·静思语——佛的故事
前言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禅语中有这样一句格言,放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恐怕是再合适不过。暂且让 我们放下这种“形而上”的说法,试想在每日的繁忙劳碌之后。燃一盏黄灯,泡 一壶热茶。捧起运本《禅·静思语》随性翻阅,得到的心灵滋养与人生感悟,应 该不是简单的“修身养性”四字可以:函概。眼下,禅学已成为传统文化热中的 一部分。禅学热不仅是在我们中国,可以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一个热潮。这种现 象的兴起有许多因素,其中有国际文化间日渐密切深入的交流作用,比如,日本 的铃木大拙在西方生活过许多年,因为他能够直接用英语讲禅,用英文写禅学著 作,透过铃木大拙,把中国的禅传到了西方。现在西方人透过他的著作来了解中国, 了解中国的禅,了解中国的思想文化,于是在西方掀起了”禅学热”。同时,在 中国国内,由于将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都有众多学 者文人研究参习,逐渐在大众中形成了广泛影响。更多的人愿意相信,这是充实 个人生命。提高个人修养的方便之途。 时代越是飞速变迁,人心越是荒芜浮躁,如果能通过参悟禅语获得对人生的 通透见解,何乐而不为呢?这本《禅·静思语》便是精选了若干经典而具有现实 意义的禅语丰。禅宗小故事,以现代人的眼光分析解读,旨在带给各位读者哪怕 一闪念的心灵感悟。禅宗讲究“当下”,作为禅或者说禅文化。当我们还没有认 识到的时候,觉得它很陌生,距离我们很远;当我们认识了它以后,有了体验, 当下就是。或者可以说,禅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用心灵去体会感悟。 那么,就在当下,就在此刻,大家不妨翻开这本《禅·静思语》,从当下开 始进入禅的世界。 1 .《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土难生,善友难遇”。既然难得,就不会让你轻 易得到。既然有缘得到这一切,那就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让你的心灵逐渐升 华。《阿含经》里有一则海龟喻,是说要想得到人身,就如一只盲龟,在大海中 漂流,要找到一根可以倚靠攀援的浮木十分不易。经典又喻示:“得人身如爪上 泥,失人身如大地上”,得失之间竟然相差如此悬殊。生命易逝,此生一旦不能 善加护持,要想再得人身,则不知还得等上几千年。“佛法难闻”,要听佛法也 不是容易的事。所谓佛法,不过是生命解脱的终极法门,求财求利不如求解脱苦 海。可如今,虽然有很多人去寺院礼佛,但真正让佛法契合于心的却寥寥无几。 虽然有很多人能把佛法讲得头头是道,但不以自己的偏见误导他人的,却少之又 少。就算你有一颗仰慕佛法的心,要在尘世间找到真正的佛法,也绝非易事。 “中土难生”,是因为中国是一片因缘之地,历代佛法弘扬,民心向善。即使近 代出现了道德水准滑坡,但在真正的民间,却还是有大批善良的好心人。越是受 到不公正的待遇,越能显出他们心中的善良。我曾经徒步旅行,那些陌生的百姓 比我的父母更亲。 2. 《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这首偈语说的是,一个修行者自省中的心境。“佛在世时我沉沦”,释迦车 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初转法轮后,便从灵鹫山到碉树给孤独园,往来于印度南 北,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为念。佛陀在世时,大概我还在多少世以前,连人身 都未必能有,更惶论亲聆佛陀的训示?“佛灭度后我出生”,释迦牟尼佛已经灭 度很久了,我修得人身,来到世间。“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是 的,因为仰慕佛法才努力偿还孽债,可终于修得人身之时,佛已经灭度几千年了, 实在无缘得见八十种好、三十二相的如来金色身。 此偈所说的是悔意,只要心中存有忏悔之念,无论再经多少轮回,都不可磨 灭自己心中的佛性,坚守正道,修心向善,终能得到不为常人所动的金刚不坏之 身。 3 .《云在晴天水在瓶》 这首诗偈是唐朝太守李翱的作品。 李翱听说药山禅师是大名鼎鼎的高僧,很想一见他的庐山真面,就到处打听, 跋山涉水寻访,终于在一个山头的松树下,找到了正在参禅打坐的药山禅师。李 翱十分恭敬地请求开示,药山禅师却毫不理睬。那李翱身为太守,一向高傲,何 曾受过此等奚落,终于忍不住讥讽地说:“真是闻名不如见面!”明摆着就是指 责药山禅师的不近人情、不通世故。说罢,正要愤然离去。药山禅师忽然开口 讲道:“你何必贵耳贱目?”为什么你只相信耳朵,却不相信眼睛呢?李翱听后, 心中略有所动,就接口问道:“什么是戒定慧呢?”“我这里没有这些闲杂事物! ”“要如何才能修行?”“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只见药山禅师一手指天, 一手指着身旁瓶子的水,闭起眼睛,再也不肯开口了。李翱因此而悟道:山海并 不是真的山海。立于山上比山高,潜入海中比海深。此偈无非是说,当求自身灵 命的长进,不可拘泥执著于世人的评说。山,就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心灵高度,海 ,就是常人无法触及的智慧之渊。你想依赖人间现成的修习法门,终究还是无法 找到真正的自己。不能舍弃最后最根本的执著,便依然只是—个常人。 4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诗偈是唐朝无尽藏比丘尼的大作,大意是说:世人求法在心外,眼睛追求 好颜色,耳朵喜听妙音声,鼻子亲近香芬气,舌头爱尝甘美味,身体难离缠绵触, 心中执著于分别。人的心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迷失了真正的自 己。而悟者却甘愿断绝尘世之欢,以自己的生命同化整个宇宙。“终日寻春不见 春”,我们每个人都在追寻,但都找不到长久的幸福。春天意指自身生命的勃勃 生机,它可不是向外能找到的。 “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无论能否意识到, 我们其实一直在追求自己的佛性,却总是茫然无所得。只有偶然的时候,看到窗 前园里的梅花已悠悠盛开,呵!原来春意就在枝头呀!这其实说的是,人的佛性只 能偶然显露,刹那间若有所悟,随即悄然,似乎它从来都没有来过。而实际上, 佛性一直都在你的心里,只是你不认识它,不知道看重它。它是人生命的根,是 心灵的船,载你度过十方世界,而内心深处依然完好如初。它从来都对得起你, 但是在世间奔波忙碌的你,你对得起它吗? 5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这首白居易的诗偈,是在他学佛后,有次“特入空门问苦空”。 空门:是指佛教。这个空,不是把一切都看成没有。空是虚空,虚空里面自 有万物,自有一切包容。佛门对苦与空的体会颇为深切,世间万种苦,有身体的 苦、精神的苦,和人相处不好者苦,物质匮乏也苦,欲求得不到满足也苦,生老 病死无时不苦,内心被贪策痴,”驱使,则是苦中之苦……所以人间也叫苦海, 佛法就是普度众生的慈航。至于空,则是一种觉悟。能认识到四大皆空,觉悟到 人生的无常,心性就能够由此而提高。起码你不会像常人一样争夺于名利,当生 命之苦袭来,你也能以心中的觉悟来开解。“敢将禅事问禅翁”,特地向禅师们 请教修行之事。“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梦是刁;是和真实生活 一样呢?或者我们的生活在觉悟的人眼里,竞也如同大梦一场?梦中何必争人我, 人间的是非又何必斤斤计较?对悟者而言,梦就如同生活的一面镜子,告诉你所 有的执著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梦里的—切不能永远挂在你的心上,现实中的一 切又何尝不是如此?能在心中常驻的,不过佛性而已。注解I①禅语常用。指“贪 ”往往策动人的盲目,这种盲目性也为人性之痴迷。
6 . 《如今枕上无闲梦,大小梅花一样香》 这是孚上座的偈语。 他说“忆昔当年未悟时”,真是“一声号角一声悲”。时间分秒 流失,人 生迷途苦短,死生契阔无常,不由得人悲从中来。人们如果不能参透生命的本源, 不能见到死生的真相,那真是—声号角一声悲,分分秒秒都是沉沦。“如今枕上 无闲梦,大小梅花一样香”,说的则是开悟以后的境界。“闲梦”这个说法很有 意思,一个“闲”字点出了自己的境界,认识到梦中忧愁欢喜不过枉然。而与此 同时,生活中的一切不也就像梦一样不真实吗?梦都是“闲”的,生活中的一切, 又有什么值得人去执著?笔墨落在梦中,真正的意思说的却是人生。至于梅花, 大梅花就像大觉者,小梅花就如小觉者,但无论觉悟的大小,都已经是得到了上 天最好的恩赐。人只怕不肯迈上觉悟之路。只要上了正道,一切就都是最好的了, 既不必与他人斤斤计较,又不必对镜自惭形秽。毕竟,得到觉悟的刹那,旧的自 我就已经死去,以后的一切都成了新的,连这个世界,似乎也换上了一副更真实 的面目,特地前来与你相见。
7.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升是梦中》 这是唐朝鸟窠禅师的一首偈语。 “来时无迹去无踪”,人的生与死都毫无痕迹可寻,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 不知道向哪里去。 “去与来时事一同”,在死生之间,只有一件事是相同的。是什么呢? 就是迷惑。人从生到死,都无法摆脱迷惑。正如一个故事所说: 一个人在旷野中,被狮子追赶,无处可逃。正好看到一口枯井,就顺着井中 的藤爬了下去。爬到半途,看到井底有四条毒蛇吐着舌头,上面又有黑、白两只 老鼠在咬那支撑他的藤,一旦藤被咬断,即使不跌死,也会被井底的四条毒蛇死。正在万分惊恐时,飞来 五只小蜜蜂,滴下了五滴蜜。蜜刚好滴入他的口中,满嘴香甜滋味,让他忘记了 一切恐惧。 这寓言说的是人生。人被无常的狮子逼进了枯井,井下是生老病死、地水火 风四条蛇,正在盘踞吞噬,而生命的藤又被象征昼夜的黑白二鼠啃啮着。五只蜜 蜂,则比喻五欲——财、色、名、食、睡。一点点甜头,就能让我们忘记危险, 这样的人生是多么的被动, 又是多么不自由呀。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如果不能看破生命中充满了迷惑, 那么人就只能陷入迷中—再沉沦,到最后一无所得,枉披一张人皮。 8. 《此身虽异性常存》 这是一则很美的故事。 圆泽禅师与儒生李源是好友,两人相约旅行,圆泽想走山路,李源则坚持要 走水路。圆泽叹道:“果真因果轮回不可勉强。”只好取道水路。 在水边,遇到一个大腹便便的妇女在洗衣服,圆泽一看就知道自己逃不了 了。原来这个女人已经怀孕多年,只等圆泽前来投胎。圆泽就对李源告别道:“ 业报如此,我要投胎去了,不能继续陪你。希望十三年后,杭州天竺寺外,我们 还能有缘再见。” 洗衣妇回家后,就生了一个小孩。十三年后,李源如约来到天竺寺外,看到 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吟唱: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己遍,欲回烟棹上瞿塘。” 李源一听,知道牧童就是过去的故人。刚想上前相认,牧童似乎知道他的来 意,又吟出了这首诗。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我已经不再是前生的我了,文人墨 客那些风雅的事情,你就不要找我了。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既然如今不能相认,当初真不应该 和你定下今天的约会。不过其实你也应该觉得宽慰,我的身体虽然不一样了,佛 性却是可以超越生死,相伴始终的。 9.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 大梅法常禅师年幼时在玉泉寺出家,自幼喜好禅法,专程到马祖道一禅师处 参学。大梅问马祖:“如何是佛?”马祖答道:“即心是佛。”大梅于是大悟, 后到大梅山隐居潜修。 唐朝贞元年间,盐官齐安国师座下有位出家人,因为迷路遇到大梅法常。这 位出家人十分诧异,这么偏远的地方居然还有和尚隐居,便问道:“和尚在此多 少时日?”大梅答道:“只见四周青山青了又黄。”出家人又问:“下山的路向 哪个方向走?”禅师答道:“随着流水去。” 出家人回到盐官国师处,诉说了他的奇遇。盐官国师说:“我过去在江西曾 遇过一个出家人,后来再没他的消息。不知可是你遇到的和尚,我想托你请他下 山,接受我的供养。”后来出家人再度上山寻访大梅法常,禅师只以这首偈语, 委婉地拒绝了。 “一池荷叶衣无尽”,我有整个池塘的荷叶可做衣服,何必接受你们的衣服? “数树松花食有余”,山里松树那么多,只吃松子我也可以维生了,何必接受你 们的供养? “刚被世人知住处”,住处被人知道后,如果有人纷纷来访,自己 清净的修行生活就会受到干扰。 “又移茅屋入深居”,我只能再往深山更深处移居了。这搬家的行为并非不 肯度众,而是参透了因缘——人能否追求解脱取决于自己的悟性,能否得到解脱 也还是要靠自己。纷纷浊世,众生度不度其实是无所谓的,因为人间总会有人真 正去修炼,就像尘世中的一道灵光,他们自然能从自己搬家的行为中得到领悟。 至于那些假修的人,就不必让他们来干扰自己的清净了。 10. 《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人间慈悲人》 “心如大海无边际”,人的心中,善恶全凭一念,迷悟就在瞬间,真加大海一 般,谁也看不到心灵的边际。所谓人的佛性,也不过是说,人的心在广阔的空间 和时间里,总会有觉悟的时刻。那觉悟的灵光就像一根草,你抓住了攀缘而上就 可以得到拯救,而如果弃如敝屐,就只能在尘世中不断沉沦。 “广植净莲养身心”,说的就是如何抓住这根草。不要用各种欲望来迷惑它, 而应该还给心灵一份清净。干净是与尘世的污浊相对,美好则是与尘世的丑恶相 对。如果你认识到了现实不够好,那么你就应该和现实保持距离,让自己的心不 受污染,在精心的呵护下慢慢好起来。对修炼的人来说,应该让自己的心比整个 世界更好才对。 “自有—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说的是怎样生活、怎样成长。现实 中的理是利用人心中的弱点,修行中的理是抓住心中的优点。大多数人活着,都 被外面的力量支配,或者外面的东西染脏了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成了丑恶现实 的同谋。而修炼,则应该牢牢抓住自己心里最美好的部分,用最美好的态度面对 世间的一切丑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