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时尚界十大女强人
| | | 商机·权威·魔力——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时尚界十大女强人 1.罗斯·玛丽·布拉沃——从花格图案中发现商机
七年前,罗斯·玛丽·布拉沃被任命为巴宝利时装设计公司的执行总裁,当时这个有着148年历史的牌子,几乎已被人们遗忘。然而,布拉沃却从公司产品的花格图案中发现了巨大的商机。她让时装界的精英们认识到,巴宝利的产品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是身份的象征。她取得的业绩是骄人的,公司的年销售额从4.7亿美元猛增到10亿美元。 “开始接手时,我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53岁的布拉沃说,“很快我就意识到,虽然公司生意不景气,但它的设计传统却是充满美感、品位出众的。当然,另外一个因素是时机,人们重新对它产生了兴趣。”托马斯·巴宝利于1901年为军官设计的雨衣,如今已经演化出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种风格、颜色和图案。 布拉沃的胆识应归功于她早年所见的那些女强人的潜移默化。她说:“我是在化妆品行业成长起来的,很多榜样都激励过我。埃斯蒂·洛德、海伦娜·鲁宾斯坦、伊丽莎白·阿顿都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看见前面的人都那么出色,你就会觉得,只要自己足够棒,足够聪明,选准了路,就一定能成功。”
2.米乌西亚·普拉达——眼光卓越的时装界权威
孤注一掷的人不可能气定神闲,畏首畏尾的人不可能呼风唤雨。所以,谁要想成为时装界的显赫人物,就必须具备一种超然的气度,一种对荣辱毁誉的淡漠。这正是米乌西亚·普拉达的特质。她把一个销售旅行用品的旧家族企业变成了生产高档服装的巨型集团,该公司在2002年的营业额达到了19亿美元。 创造出一些时装设计的经典样式,虽然足以表明她出众的审美趣味,却不是普拉达真正的魅力所在。令她卓尔不群的是她对流行趋势的漠视——甚至直言不讳的鄙视。时尚要求的是不断翻新,而普拉达却把上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到了两幢永久性建筑上,一幢在纽约,一幢在东京,都是颇为前卫的建筑作品。常人都说,设计师应该设计自己喜欢的东西,普拉达却会选择她所厌恶的颜色(比如蓝青色),并用艺术的灵感化腐朽为神奇。 普拉达跟名人素少交往。然而,每一个时装季,她设计的那些精巧、美丽、自成一派的时装都会源源不断地送上米兰的展台。“你如果想了解一个时装季都流行什么,就决不能错过普拉达的作品展,”巴尼斯公司的时装设计指导朱丽·吉尔哈特说,“她从不跟随别人的潮流,她的作品永远是独创的,是她天性的表达。”
3.安娜·温图尔——《时尚》杂志的灵魂
她在美国时装界举足轻重。时装展示会没有她的出席便黯然失色,设计师没有她的赏识便难以扬名。但身为《时尚》杂志总编辑的安娜·温图尔说,她不会滥用自己的影响,只会尽心竭力促进时装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时尚》杂志一直在同类出版物中首屈一指。但温图尔却把这本杂志从奥林匹斯的高度带回了日常生活的地面,努力让展台上的服装更加贴近工薪阶层的消费水平。她这么做,部分是为了保持杂志的高发行量,但发现和培养新的人才,也是她的初衷。以2003年为例,她加入了美国时装设计师资助委员会,该委员会将建立基金,每年至少赞助和指导两名有前途的设计师。 她还利用自己的声望,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并吁请业界其他人士也加入进来。她一直相信,《时尚》杂志必须承担起广泛的社会责任。去年,在她的努力下,《时尚》杂志在喀布尔捐资创办了几家美容院,为刚刚获得自由的阿富汗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并对该项计划进行了报道。
4.奥尔森姐妹——青少年服装的领军人物
奥尔森姐妹设计的青少年(6—20岁)服装品牌玛丽·凯特·艾西礼已经进入了沃尔玛在全美的2900家分店和全球的5300家分店。“我们出售的不是什么高端产品,”双星娱乐集团公司(代理玛丽·凯特·艾西礼所有产品的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特·索恩说,“我们面向所有的人,不只是那些俊男美女。” 这一策略果然有效:玛丽·凯特·艾西礼已经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青少年服装品牌,仅去年在沃尔玛的销售额就超过了4亿美元。奥尔森姐妹设计的服装由于价格低廉,在世界各地的时尚店里都极为抢手,她们的产品也从服装延伸到饰物、时髦玩具、录像和DVD,从而构筑起一个10亿美元的商业帝国。据估计,姐妹俩各自的财富都超过了1.5亿美元———然而她们今年6月才满18岁。
5.安吉拉·阿伦特——克莱波恩公司的时装总管
1981年,安吉拉·阿伦特刚从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毕业,就迫不及待地要离开校园。这并非因为她讨厌印第安纳,而是因为她几年来一直很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我始终梦想着能进入时装行业,所以我星期五参加完毕业典礼,星期天就坐飞机去了纽约。” 现年43岁的阿伦特目前是利兹·克莱波恩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她起初想当一名服装设计师,但进入大学之后,她发现不少同学在这方面更具天赋,而她所擅长的是鉴别和挑选优秀的设计,评估它们的价格,并且为它们选择合适的销售商。她在克莱波恩公司所扮演的角色,正好发挥了这一特长。该公司同时生产和销售32个品牌的服装和饰物,其中包括达娜·布赫曼、艾伦·特雷西、莫奈等等,2003年前三季度的销售额为32亿美元。阿伦特负责管理大部分女装品牌和所有的男装品牌。也许她不像超级设计师或者大公司首席执行官那样引人注目,但她的决定却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因为众多大商家的服装都是从该公司进货的。
6.德尔菲娜·阿诺——依靠家族企业成名
身为时装界大亨、LVMH公司主席贝纳·阿诺的女儿,德尔菲娜总是出现在公司服装展示会的前台。但去年秋天,她父亲决定让她走到公司管理的前台。28岁的她成了董事会16名成员中惟一的女性。 德尔菲娜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先在巴黎的麦克金塞公司工作了两年,2000年才加入了LVMH。她现在负责迪奥公司(LVMH的子公司)的女鞋产品。迪奥公司总裁西德尼·托列达诺说她的待遇和其他员工没什么差别。 她在迪奥公司的职责是与服装生产厂家联络,评估大众对公司新产品的反应。她的同事说初次和她接触,她往往很害羞,但她和父亲一样,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坚定的性格。
7.唐娜·卡伦——女性喜欢的女设计师
20世纪90年代晚期,许多业内人士说唐娜·卡伦已经迷失了方向。80年代她设计的性感流畅的工装曾经倾倒无数白领女性,但自从她迷上瑜珈之后,就与纽约长岛所代表的世界脱节了。 卡伦认为不是自己迷失了方向,而是顾客已经落伍了。“我谈论的东西,她们理解不了,”她坐在一个有禅宗情调的花园里说。 最近几年,卡伦的生意有所好转。经历长时间的低谷后,2001年她的公司被法国的LVMH集团收购。首席执行官弗雷德·威尔逊通过调整分销系统让公司扭亏为盈,刚刚替换他的杰弗雷·阿隆森决心更进一步。 最近几个时装季,卡伦似乎找回了感觉。她的新作品赢得了广泛的赞誉。2003年秋天,她设计的一件气质格外高贵的丝质晚礼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8.艾琳·兰黛——让老品牌恢复青春的魔术师
33岁的艾琳·兰黛是时尚界巨头艾斯提·兰黛的孙女。纯洁、高雅却又平易近人的气质早已使她成为众多杂志的封面人物。“艾琳的形象就是兰黛公司产品的最佳诠释,”化妆品行业的分析家威廉·斯密茨说。 在担任了6年产品开发与营销部经理之后,艾琳在2001年被任命为公司的全球副总裁,负责兰黛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广告宣传。 这艘年销售额27亿美元的化妆品旗”近来已有衰颓的趋势,核心顾客群渐渐到了40岁以上。艾琳决心为公司塑造新的形象。她让墨菲和原来的伊丽莎白·赫丽一起做公司产品的代言人,吸收了黑人模特利亚·克比德,用玛利奥·特斯提诺换下了原来的斯蒂文·梅塞尔。兰黛的广告立即让年轻人眼前一亮。
9.川久保玲——前卫的女装设计师
1981年,当川久保玲在巴黎初次展出她设计的男性化女装时,时装评论家对她都颇为不屑。她那些粗放、怪异、不对称的作品被讥讽为“后原子时代”的“广岛土产”。 传统观念认为,时装天然应该漂亮,对此川久保玲却并不认同。她摒弃了流行的女装设计观念,从男性服饰、街头文化和日本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别的设计师都想让服装突出女性的曲线,她却要让自己的作品更厚重、更扭曲甚至更破碎。 1997年,她推出了惊世骇俗的“隆块装”,故意挑战女性身体的曲线。在服装的背部、肩部和臀部,她加上了夸西莫多式的隆块,从而让服装的轮廓消弭了女性的特征。甚至她设计的香水都与众不同。1998年推出的“气味53号”,闻起来像指甲油和烧焦的橡胶。 如今,川久保玲已成为前卫服装设计的领袖。她每开拓一个方向,其他设计师都会趋之若鹜。
10.弗洛丽亚娜·德·圣皮埃尔——时装企业的伯乐
弗洛丽亚娜的公司专门为时装界的大公司物色高级管理人员。她要求自己雇佣的人必须与某种品牌有着精神上的感应。“对我来说,每种品牌都像一个部落,一个氏族,”她说,“管理和设计人员必须与产品的精髓融为一体,就像婚姻生活一样。” 时装界的众多人才最初都是她发现的,比如巴宝利公司的设计主管克里斯托夫·贝莱、卡尔文·克莱因公司的男装设计经理伊塔罗·祖切利、拉科斯特公司的设计主管克里斯托夫·勒马尔。 弗洛丽亚娜是在1990年创办这家公司的,当时只有26岁。时装界的人才流动还没有减速的迹象,她的生意也如日中天。迪奥等法国时装界的超级企业正在物色下一批设计师的人选,意大利的公司很可能紧随其后。弗洛丽亚娜说,“10年之内,美国的时装设计公司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到时他们肯定不会对她视而不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