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青春期性教育
| | | 青春期性教育亟待“补课” 生理发育提前,心理发展滞后,这是当代青少年在青春期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今年南京市举办的“关爱女童健康成长”夏令营里,来自小学高年级的女童们不仅对性知识“一窍不通”,甚至扭曲地认为:所有的性行为都是不正当行为。即使在高校学生中情况也并不乐观,四川省近日进行的一次《成都市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性行为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性知识水平相对缺乏,但性观念开放,婚前性行为发生率较高。在调查收回的2544份有效问卷中,44.5%的大学生认为,现在所处的环境没有给予他们任何形式的性教育。学生们对常见的生理卫生知识了解甚少,如对排卵日、安全期等问题的知晓率只有20%左右。 一位长期从事青春期教育研究工作的学者指出,现在的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相比,生理发育提前了三到四年,但是其心理健康明显跟不上生理的发展,很多应该了解的知识不了解,而父母对性教育的“疏忽”恐怕是造成青少年性知识缺乏或对性知识误解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一项最新的抽样调查显示,在上海的中学生中,只有1%~3%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作过性与生殖的健康教育,而大多数青少年均是自发从网络等媒体中获取性知识,如此“供求失衡”的性教育,造成目前青少年发育和生殖疾病越来越多。而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成人们还在讨论性教育“应不应该进行”和“如何进行”时,青春期的孩子们早已开始了行动。今年年初出版的《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校园性问题访谈实录》一书,通过对13名在中学阶段发生过性行为的学生进行调查式的访谈,得出的结论让人瞠目——在这13名中学阶段发生性行为的学生中,半数以上是被老师、同学公认的好学生;1/3来自重点中学甚至是名声显赫的学校;他们初次发生性行为时100%不用安全套;他们有过性行为的事实,父母与教师100%不知道;他们对学校与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满意。而日前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所披露的数字同样令人触目惊心:北京市一家医院仅在今年2月,不到20岁的女孩的流产手术就达到2000例。统计显示,自1998年以来,在北京妇产医院接受中期引产手术的女性中,一半左右未婚,其中20岁以下的女孩达14%。 对于成人世界来说,十几岁就发生性行为的孩子,通常被认为如果不是“家教不好”,就是“道德败坏”;但在青春期孩子的世界里,却往往带有“无法选择”或“不愿选择”的性质。从实际讲,同样经历过青春期的成人们并不想阻止“青春性”的现实。但从过来人的经历讲,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现在的青年人尽可能地“推迟”发生性行为的年龄。家长和老师通常都是鸵鸟心态,以为不把这件事说得那么清楚明白,孩子们就不会发生问题。 但事实恰恰证明,即使不告诉孩子们,他们也会从别的渠道了解,而且很可能全是错误的信息;即使他们并不清楚,由于好奇,他们也会尝试。结果很可能由于错误或不完整的信息,导致了孩子们受到生理上的伤害,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况且,光有生理卫生课是远远不够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指出,现在的生理卫生或青春期教育课,最多只是告诉孩子们的是一个受精卵是如何形成的,而对其他细化的性知识孩子们则一无所知,比如形成受精卵的性交过程是怎样的?一次做爱受孕的概率有多少?哪些传染病是通过性途径传播的?怀孕怎么办?征兆有哪些?流产的方式和危害是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孩子们想知道、应该知道的。了解自己的身体、自己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知情权”。 至于学校里的性教育,则被孩子们描述成:“我们性成熟的过程太畸形,比应试教育还惨。应试教育起码整日有人跟你唠叨不停,还有考卷可做,而这事连资料都不好意思找,找着了也不知有什么用。现在世面上的东西,不是特假正经就是特下流。” 然而事实无论是“特假正经”的还是“特下流”的,都被青春期的孩子们一股脑儿吸收了,来不及辨别哪些是正确的,也无从辨别。家长们都在谴责孩子早恋,去网吧,发生性行为,可谁又去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过: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家长、学校和社会似乎都“忽略”了孩子们在青春期对温暖、对爱的渴望。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性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那肯定不只是性知识的教育,它应该还包括性道德、性美学、性法律、如何与异性交往、如何维护友情等等,当然,更应该包括如何处理异性之间的感情,如何去爱一个人,如何成长为一个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