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先生于2011年3月1日推出新作自然智慧诗《时代呼唤好人精神》,献给传承雷锋精神的人们。做好人,做真正的人!山林子先生于2010年5月14日首次提出为人之道六种精神!2010 年5月14 日,在纪念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同志逝世46周年之际,山林子先生编著的《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在北京出版发行! 2010 年4月23日,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由中国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型系列丛书《智慧海》第一辑(12本)及音像制品,在北京出版发行。 祝贺山林子天地人智慧系列丛书之二《山林子智慧养生》书,已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发行!祝贺2005年5月14日鲁东山林子智慧学讲坛首次开课!山林子智慧学智慧女性婚姻研讨会10月20日晚在烟台五中举行,主办:昆仑山网站 烟台广播电视报。《今晨6点》9月25日刊登《心身平衡 智慧养生》山林子报道!《烟台晚报》9月19日刊登《智慧养生第一人》山林子报道!祝贺山林子智慧养生书院成立!五色海论坛开设《山林子智慧学》学习讨论!请打开昆仑山网站!昆仑山网站开设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山林子智慧书,山林子工作室,山林子会友室,山林子智慧学,昆仑山智慧养生书院,昆仑山企业文化智慧学,昆仑山商务智慧学,昆仑山文化策划,昆仑山企业策划,昆仑山信息窗,昆仑山网上购物,世界文化动态等栏目!请打开昆仑山网站!《山林子天地人智慧文化系列丛书》从今年起陆续与世人见面! 《山林子心身平衡养生保健法》《山林子智慧养生学》《山林子智慧养心学》《山林子智慧养身学》《山林子养生金言》《山林子长生歌》《山林子养生诀》《山林子医生言》《山林子极乐禅》《山林子儒海智慧书》《山林子禅海智慧书》《山林子道海智慧书》《山林子兵海智慧书》《山林子商海智慧书》《山林子玄机图智慧学》。



 大学,“大”在哪里  
大学何以称之为“大”学?大学应该怎样为自己定位?中国高校正在进行改革,要摒除旧的理念,树立新的理念。重读世界哲学、文化、教育专家、学者的经典名著,我们可以受到这样的启发:

  新世纪的大学既要坚守大学的象牙塔精神,以探求真理为宗旨;又要关注社会现实,为社会发展服务。新世纪的大学,应是一个具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标的统一的有机体,而不应是具有若干个灵魂、若干个目标、若干个权力中心、若干种顾客、若干种职能的集合体和大杂烩。

  1.学者的社团

  大学在中世纪产生时,是一个具有行会性质的由学者组成的社团。起初,学者的社团既指学生组成的社团,也指教师组成的社团,又指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社团。但大学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旨在探索学问、追求真理的社团。通过建立社团,学者们可以设置行业标准,保护自身利益,共同切磋学问。通过社团这种形式,大学从一开始就享有很大的自治权,同时又给栖身其中的学者以学术自由。

  中世纪以后的教育家大都接受了“大学是学者的社团”这一命题。在20世纪,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雅斯贝尔斯指出,社会希望在它的疆界之内的某个地方开展纯粹的、独立的、没有偏见的科研,提供探索真理的服务,大学正是社会需要的这种机构,它把以探索、传播科学真理为职业的人联合在一起,共同追求真理。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也继承了“大学是学者的社团”这一理念。他在《学习化社会》中指出:“大学是人格完整的象征,保存文明的机构和探求学术的社会”。赫钦斯不但把大学视为一个学术社会,而且希望把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与传统的大学理想结合起来,创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社会。

  反对因素

  然而,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学者的社团这一理念却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国家对大学的控制、功利主义哲学的兴起、教育的民主化和大众化、大学中教学与科研的割裂等,都使学者社团的理念受到伤害。

  2.探索和传播普遍学问

  中世纪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教学,因此,大学也就是传授普遍学问的场所。“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的这一理念也为后世广为接受,成为许多人的大学理想。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指出:“如果要用简短而又通俗的语言来阐明‘大学是什么?’可以用一句古语来表达,就是‘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大学是所有知识和智力发展的王国,应吸纳人类所有艺术、科学、历史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并使其适得其所。这种学问探索的普遍性是大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学术机构之所在。

  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求知欲的本质特征在于单一性和完整性”,而不同学科的整合只有在知识形成一个整体时才达到最高境界,因此,尽管学者们在学科和研究课题上有很大的差异,大学仍需要学者们依靠共同的科学观而聚集在一起,实现人的基本求知欲,探索知识,追求真理。他说:“每一个时代的大学都必须满足实用职业的要求,从这一角度看,它和古老的实用学校是一样的,但是大学却带来了一个崭新的观念,那就是把实用知识收纳在整体的知识范围之内”。因此,大学“对知识的探索无所不包,凡是世界上的知识,都应纳入大学的范围,成为学习的目标。”

  观念影响

  1865年,美国康乃尔大学成立,该大学的创办者康乃尔的大学理想也是传授普遍知识,他的那句名言——“我将创办一所任何人在任何学科都能获得教学的机构”,至今仍是康乃尔大学的办学宗旨,以强调通用性而闻名的康奈尔大学课程计划“康奈尔计划”,便体现了康乃尔的办学思想和精神。

  3.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

  哈佛大学第二十四任校长普西在《学者的时代》的一书中指出:“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换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在历史上,大学由“学馆”发展而来,大学是探索和传播普遍的高深学问的机构,而学馆则是探索和传播某一方面的高深学问的学校。高深学问(higherlearning)是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逻辑起点,因此,许多教育家也坚持大学就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或称真理)的机构。

  德国教育家洪堡是较早阐述这种大学理念的教育家,他把要建立的柏林大学称作“柏林高等学术机构”,便体现了这种思想。在《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中,洪堡指出,大学是高等学术机构,是学术机构的顶峰,“它总是把科学当作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来看待,它因此也总是处于研究探索之中”。大学不是高级中学,也不是专科学校,而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校,它一方面进行纯科学的研究,从而发展科学,探索真理,一方面将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结合,“由科学而达至修养”,培养人才。

  在美国,著名教育家弗莱克斯纳是这一大学理念的继承者。他指出:“大学是学问的中心,致力于保存知识,增进系统的知识,并在中学之上培养人才。”因此,真正的大学吸引着最有能力的学者和科学家以及最真诚的学生来研究和探讨学问。他反对把大学变成一个公共服务机构,认为,如果“大学是一个‘公共服务机构’的话,那么大学就会变成一个不同的东西,这个东西可能会有自己的用处,但肯定不再是大学。”根据弗氏的看法,当时没有一所大学符合他的这种大学理念。因此,他用一个新名词——高深学问学院来命名他心目中的大学。

  提请注意

  “大学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的机构”这一理念,在很多美国教育家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它们强调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或者说逻辑起点是“高深学问”,而“高等教育”则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不甚明确的概念。

  4.社会服务站

  “大学是社会服务站”这一命题首先由谁提出,尚无法考证。许多人认为是科尔首先提出来的,但科尔却在《大学的功用》一书的后记中予以否认。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的报告指出:“从历史上看,大学为社区服务的观念源自美国赠地学院创办的时代。”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克拉克·科尔也指出:“公共服务概念始于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1962年美国颁布《莫雷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向各州提供联邦土地,在每个州至少资助一所从事农业和工艺教育的学院。“这些学院要在不排斥科学、经典学科和军事战术课程的前提下,教授与农业和工艺有关的学科。”虽然《莫雷尔法案》并没有要求赠地学院直接为社会服务,但直接为社会服务却成为一些赠地学院的目标。在康乃尔大学获得特许状的庆典上,康乃尔大学的创建者伊兹拉·康乃尔指出:“这所学院将使科学直接服务于农业和其他生产行业。”赠地学院不但培养工农业生产需要的专门人才,而且研究工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新问题,推广科学知识和技术。

  办学实践

  在1904年出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就职典礼上,范·海斯指出,威斯康星大学应该为实现威斯康星州的改革目标服务,成为全州所有人的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与政府部门、社会间建立了双向的合作、服务关系,使威斯康星大学与州融为一体,整个州都成了大学的校园。

  威斯康星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威斯康星理念的名字迅速在美国传播开来,并对其他州立大学甚至私立大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社会服务逐渐成为美国大学的一个重要职能,并成为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学理念。

  5.独立思想和批判的中心

  大学从中世纪开始就是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和学术自由的机构,这使大学对高深学问的探索可以超越社会、政府、政党和其他外界力量的压力,而仅仅服从于真理的标准。批判社会是大学的传统,是大学理念所固有的东西。

  洪堡认为,大学是受国家保护但又享有完全自主地位的学术机构。他认为,大学作为科学、学术机构,本身就是国家事业的一部分,以发展理性为目的。而且,大学的目标和利益也就是国家的目标和利益,大学只需要按照科学活动本身的需要,根据为科学而科学的原则进行其活动,而无须依据对社会的某项具体功能来证明它存在的意义。国家的行为也应该服从于理性原则,承认科学活动的自主性,为科学活动提供保护和支持,使理性按其自身的原则得以发展。

  在弗莱克斯纳看来,大学像教会、政府、慈善组织等人类所有其他机构一样,都是特定时代社会大网络之内的东西,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应该以一定的理性分析和价值观念为基础,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习惯去随波逐流,迎合时尚,因为“大学不是风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必须时常给社会一些它所需要的东西”。否则,大学就会犯荒唐的甚至是灾难性的错误。

  赫钦斯更明确地倡导这一理念。在赫钦斯看来,在自古以来产生的各种组织机构中,似乎唯有大学是一个独立思想的中心,是一个批判中心。大学“具有一种强烈而严肃的使命,这就是思考。大学是独立思想的中心,既然它是一个思想中心,一个独立思想的中心,那么它也是一个批判的中心”。

  6.有机体或多元化巨型机构

  大学是一个有机体?还是由多种社群组成的多元化巨型机构?不同的回答代表两种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大学理念,因此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讨论。

  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是一个有机体。他心中理想的大学不但是一个学问的中心,而且是一个有机体。他说:“真正的大学是一个有机体,目标崇高而明确,精神与目的统一”。把大学各个部门统一在一起,组成有机体,靠的是大学理念或理想。

  科尔则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概念。科尔指出:“多元化巨型大学是一个不固定的、统一的机构。”科尔在1972年对多元化巨型大学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关于多元化巨型大学这一术语,我指的是,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在若干种意义上的多元:它有若干个目标,不是一个;它有若干个权力中心,不是一个;它为若干种顾客服务,不是一种。它不崇拜一个上帝;它不是单一的、统一的社群,它没有明显固定的顾客。”在科尔看来,传统的大学是“一个有机体,在有机体中,部分和整体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而多元化巨型大学则不然,很多部分可以增加,也可以取消,但对整体无多大影响,甚至不为人所注意,或者不会遭受任何损失。”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多元性,它有多个目标、多个权力中心、多个灵魂,它不再是一个有机体,而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城邦,很多部分可以增加也可以取消,并不会为人注意,甚至不会影响整体。

  校长观点

  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有这样的观点:“现代大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修道院式的封闭机构,而是变成沟通生活各界、身兼多种功能的超级复合社会组织”。

  (作者为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