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亚洲各国高考
| | | 亚洲各国高考,仅仅是一个开始
中国的秋季高考刚刚结束,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很多学生来说,高考同样是一场决定命运的战争。然而,无论结果是考取还是落榜,都只是另一段人生的起点,只要选择正确,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日本 不上大学不丢脸找准位置最重要
高考在日本是一件大事,在重视学历和名校的日本社会,上什么学校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前途,谁会不全力以赴呢?
每年1月,日本都要举行一次全国考试,和中国的高考一样,少数高分的尖子学生可以直接升入名校。如果第一次考试因故没有参加,还有一次补考机会。
与中国不同的是,2月和3月考生要分别参加各校举行的考试。全国统考成绩有一定的分数线,够了名校的分数线才有资格参加名校的考试,一般学校也有具体规定。有的私立学校干脆不要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只要本校考试合格就可入学。很多日本学生为了保险起见,要参加十几所学校的考试,然后从合格的学校中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
有的学生想考名校,考不上干脆当“浪人”:复习一年,来年再战。有的人复习两三年才进入理想的学校,复习两年的叫“二浪”,三年的叫“三浪”。浪人是古代日本到处漂泊的武士的称呼,这些学生颇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武士遗风。在日本,进医学部的学生90%以上都当过“浪人”,东京大学等名校的学生中不乏复习两三年才如愿以偿者。
在日本,考不上大学不是丢人的事,考几年才进入名校被认为理所当然,名校毕竟是名校,要求严格嘛!考不上大学进入专门学校,学一技之长,将来求职也不错,所以有的人上不了理想的大学,就干脆进专门学校。还有很多高中生压根不想考大学,高中毕业选择就职,因此每所国立高中都有指导学生就业的“就业科”。上大学期间找到工作以后辍学者也大有人在。
人们当然羡慕律师、教授、医生、政治家等,觉得他们“厉害”,但决不看轻自己的工作。不管干什么工作,日本人都是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只要为公司赢得效益就感到心满意足。因此不上大学,他们并不认为可惜,周围的人也不会因此歧视他们。
上了大学也不一定收入高。在日本,国立高中的老师是公务员,生活稳定,但据一位毕业于著名的早稻田大学的高中老师说,和他当年没上大学的同学相比,他并不比别人挣钱多。那些没有上大学的人中,有人当了老板,有人在工厂当上管理人员,都比他强。
社会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只要找到了,不必非得上大学不可。调查日本中学生有什么理想时,绝大多数人都想当美容师、厨师、技工等,从事实际工作,真正立志当科学家、政治家的人寥寥无几。你可以说他们胸无大志,但不能否认他们的理想更现实,人生设计更合理,因而目标更容易实现,比空喊口号的所谓理想好得多。
人生是一种自我设计,主要看想干什么。上大学不是目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每个人都去寻找并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这样的人生才更合理。社会要为所有人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各种层次都可以安身立命,安居乐业,这样的社会才更合理。理想教育不可以没有想象的空间,但也不能脱离实际。没有想象,理想没有腾飞的翅膀,而脱离实际,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菲律宾 失误一次不要紧双向选择机会多
在菲律宾,如果没有大学文凭,求职就会很难。不过好在踏入菲律宾大学比在中国上大学容易许多,只要经济上能够承受,接受高等教育并非难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马科斯当政时期,菲律宾就废除了延续多年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原因有二:首先,人们希望普及高等教育,争取更多上大学的机会,认为一次考试定输赢的做法是不公正的;其次,当时菲律宾各个大学在报考学生参加统一考试后,还要求他们加试本校考题,以确保生源的优秀,使统一考试变得名存实亡。
如今,从每年年中开始,菲律宾各所大学陆续开始第二年新生的报名工作,并根据专业需要,选定不同时间组织入学考试。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多个学校的不同专业,广泛撒网,争取多处收获。在多次应试中,他们能够展示自己在所需专业上的真实平均水平,即便出现一次失误,也不会导致满盘皆输。
时至年底,大学会相继公布各个专业的录取名单,并限定入选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决定是否入学。如果在此期间他们没有报到并交纳学费,便会被取消入学资格,由候补名单中的学生代替。如果考生实力较强,很有可能会收到一叠录取通知书,届时就可以“百里挑一”。因此,这种考试和录取制度能够充分体现双向选择。
考试科目因学校和专业不同而各异,大约在5至8门左右,其中他加禄语、英语、数学和科学是必考科目。在菲律宾没有所谓的高考冲刺阶段,学生应试主要凭借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真实水平。据菲律宾华侨中学老师介绍,该校只有大约5%的学生才会去参加考试补习班,集中准备应试。
菲律宾公立大学学费较低,每学期只需6000至7000比索。不过这些大学大多在声望和教学质量方面竞争力不强,因此学生们更倾向选择私立学校,但必须承担每学期4万至5万比索学费的经济压力。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如果不能申请到奖学金,就只好退而求其次或者干脆放弃继续深造。
在如此宽松的考试和录取条件下,菲律宾学生的高考成功率自然不低,即便名落孙山,也不会自此与学校无缘。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菲政府大力推广非正规教育,以增加国民就学机会,提高国民素质。因各种原因无法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学生,可以选择短期职业培训,学习一技之长,以便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一席之地。
此外,家境殷实的学生还可以选择出国留学,特别是华人后裔前往中国接受高等教育如今已经逐渐成风。
印度 条条道路通罗马不挤高考独木桥
印度高考于每年的4月到6月间举行,不实行全国性的统考,而由各个大学自行出题考试,各邦大学的入学考试则由各邦主考。由于不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学生反而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不少考生为了确保能够上大学,除了参加全国性大学的入学考试外,还参加邦一级大学的考试。据说,有的考生在一个考季内就参加了20多次入学考试。有一些大学,如德里大学,主要看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成绩好就可报名,无须参加入学考试。
但真正能上大学的人毕竟是少数。印度每年有上千万高中生毕业,而全国大学只有250所,能幸运地进入大学深造的人约为280万人,还不到三分之一。那么,其他的700多万青年怎么办呢?他们有前途吗?
18岁的古普塔说,他在今年5月的高考中没有考好,不能进入大学,但在父母的鼓励下,决心在本校复读一年,争取明年再参加考试。他的理想是进入著名的尼赫鲁大学学习计算机。古普塔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家庭,父母都是政府官员,因此有能力把他送到一所质量比较好的私立中学读书,也有经济实力让他继续复读。
而在公立学校毕业的马哈柬就没这福气了。他的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他还有4个兄弟姐妹。家里把他供完高中已经是尽了努力,再也花不起钱供他上大学,因此他决定高中毕业后自食其力,不再要父母抚养。
谈到今后的出路,他激动地说:“其实,条条道路通罗马,能上大学的毕竟是少数,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生活。据我所知,印度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都是通过勤奋的工作而取得事业成功的,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我打算先找一份导游方面的工作,在积累一定的经验、关系和资金后,再自己开一家旅游公司。现在随着印度经济的不断增长,印度去外国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我相信我一定能成功。”
17岁女孩莱伊也有同样的想法,她认为高考并不是人生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所以这次高考失败后并不沮丧消沉。她对服装设计感兴趣,因此决定先去业余大学学习服装设计,同时在一家服装厂找份工作,别学边干。
这位亭亭玉立的短发姑娘说,印度有不少业余大学,可以在周末去学习,平时在家利用业余时间做作业或设计,毕业照样可以拿到文凭。她说:“印度现在的就业状况不好,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所以文凭并不能决定自己的一生,决定自己一生的是认真的态度、端正的品行和好学的精神。有进大学深造的机会当然很好,但如果没有的话,也可以通过业余学习以及工作实践,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过上理想的生活。所以,我尽管落榜了,但并不灰心,人生有许多选择,我的前途依然一片光明。”
在尼赫鲁大学教国际关系的辛格教授说,大学其实主要是培养学习方法和人生观的地方,书本知识倒在其次。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得知识的渠道已经十分广泛,大学教室不是唯一的知识殿堂,文凭也不能决定一切。
他说,他从教十多年,发现有的大学生除了书本知识外,社交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弱,这样的大学生将来就算是毕业了找到工作,也只能庸庸碌碌地过一辈子,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每个青年人的前途都很广阔,只要是心智健全、性格开朗,善于钻研和勇于挑战自我的人,即使没有大学文凭,也同样能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理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