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阴阳”解说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一种学说派别。萌芽于西周末年,大盛于战国时期。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战国之后,作为一个学派则不复存在,其学说被各种学说吸收和改造,用以解说事物的存在形式和变化原因。据现存史料记载,最早使用阴阳解说事物运动变化的是西周末年的思想家伯阳父,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邹衍。 “阴”,原指背阳光的一面,具有晦暗、潮湿、清冷等特性,后来人们又引申出柔弱、退让、顺从等等特性来。“阳”原指向阳的一面,具有明亮、干燥、温暖等特性,后来人们又引申出刚强、进取、率先等等特性来。也就是说,阴阳是相反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虽然相反,但却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谁都离不开谁,就像一座山的阴阳两面一样,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由此阴阳又被引申为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 人们之所以借用阴阳来说明世界,那是因为古代的一些观象家发现,不但日月在不断地轮回旋转,一会儿从东方升了起来,一会儿又从西方落了下去,一些时候偏向北方,一些时候偏向南方,循环不息,轮转不止,而且这种循环和轮转还影响到气候的轮回变化和作物的轮回生死,春夏去了,秋冬来了,秋冬去了,春夏又来了,草木绿了又黄了,作物死了又生了,如此等等。由此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说阴阳变化与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有关变化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