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大学的研究生课堂,基本是讨论形式,老师只开个头,剩下的时间都是同学发言研讨。美国学生对“微观机制”方面的事很在乎,关注点很小。有一次,一名福建泉州来的同学讲“中国干部的绩效评估”,美国同学的提问全都围绕实际操作细节展开,如“上级调查时,如果有别的员工说他经常迟到,而事实上他没有迟到,怎么办?·我们听得都累了,他们还兴趣盎然,问题层出不穷。相比而言,中国同学更关心“理论问题”,如在某个领域又有什么新观点了,谁是代表人物了,关注点很大。 这篇文章的重点不是中美思维比较,我想讲的都是在美所见的小事,算是“人乡随俗”,从小处着手一次。我的结论很简单,可以提前告诉大家,就是“立乎其小,则其 大者不可夺也”。怎么贴海报。玛莎是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二年级的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打工,此外还在校学生会做些义务工作。这一天,学生会交给她一项任务,在校园里醒目的位置张贴几十张“文化节”海报。学校的标志性的公共场所都有广告栏,所以玛莎很快就贴得七七八八。当她再回到学生会,准备贴完最后一批海报时,她发现广告栏已经贴满 了。怎么办?那天我正在学生会所在的“Union”转悠,这里是校园生活的一个中心。看到一个美国姑娘在广告栏前站了好久,以为有什么好事预告,连忙走过去凄热闹。搭上话才明白,玛莎遇上了这么一个小小难题。我不禁脱口而出:“广告栏里有几条东西早过时了,贴上去没什么问题。”玛莎回答:“我不确定。”我心想,这姑娘真笨,连上上星期的活动都记不住。再说,有些学生的卖车租房交友信息,到处的广告栏贴得都有,将其覆盖一二又有何妨?跟她一建议,回答更绝:“他们会投诉的。”这下我不管了,就找了份报纸坐到旁边去看。只见玛莎走到“Union”的露天中厅里,在四周的木柱子上比划着。个别学生会在那上边贴或钉东西,但很不雅观,柱子也被弄得不干净。我暗想,你不也想这么干吗?是不是这样就没人投诉?玛莎比划了一会儿就走开了。她到底想怎么办?好奇的我决定看下去。 玛莎回来了。拿了很多新东西。她先用彩色的塑料布将一根根木柱子包起来,用透明胶封好口。然后再在塑料布上面贴上海报。她干得一丝不苟,不一会儿,十根左右的柱子都好了,一派鲜活生动又整整齐齐,既利用了空间又保持了清洁,看起来很有艺术效果,将来取下来也非常方便。我看着玛莎的“作品”,心里不禁浮起阵阵涟漪。玛莎 既没有用“学生会”的名义“覆盖”掉个别学生的“私有空间”(虽然这些“私有空间”远不如“文化节”对学校有用),也没有随随便便去占据公共空间。她不是想着怎么脱离 规则求方便,而是想怎么在规则之内求创造。不少中国来的学者都说中国人比美国人聪明,同一件事中国人脑子里有很多想法,而美国人只有一种想法。但我们的很多想法都是在规则之外的,总想绕过它另起炉灶,是规则外的“发散思维”。美国人是只有一种想法,却往往是聚焦规则内形成的“创造思维”。到那里“方便”学校放了一个星期春假。我参加了一个旧金山方向的旅游团,也去饱览一下美国的大好河山。美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和自然环境质量令我大开眼界。不过,印象最深的却是到内华达州州政府和加州州政府的两次“方便”经历。长途旅行,难免遇到“方便”问题。虽说空调大巴上有个简易厕所,但导游说厕所要回公司后才能清理,容量有限’,且气味不好,建议大家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并保证大家肯定有“方便之地”。哪里最方便?除了公共厕所、加油站、麦当劳等等,导游还带我们到内华达州州政府和加州州政府里“方便”了一下。用他的话:“我们是纳税人,养 着他们,:方便’一下是最起码的要求了。”如何当领导?加州大学北岭分校开设了公共管理硕土课程(MPA)。我们这批广州学子中有几位也选了该课程。要拿学位,除了基本条件合格外,共需36个学分,相当于选11门课,加上毕业论文。短则一年,长则六七年,只要修 完学分即可。整个MPA项目共有近三十门课,而且经常有所调整。猜猜看,负责这么一个项目,要几个工作人员?两个负责人外加一个秘书。而且这两个负责人本身还是教授,还要给我们以及政治科学系的本科生上课。老卢和老坎都做些什么事呢?除了制订MPA的大政方针、设计科目、安排教师、自己教好课、当好论文导师外,还包括推广课程(每年举行一次MPA年会,邀请专人演讲,以扩大影响),帮学生办入学手续解答疑难,带学生外出参观,定期与学生交谈或邀请学生家叙等等。 老卢和老坎的办公室不大,东西很多,但井井有条。我注意到,他们每用完一件东西总会放回原处。我称之为“空间的归位管理法”。在时间管理上,“凡事预则立”,他们都很注意打一个提前量,计划性很强,大的会议和大事提前几个月就定了,且雷打不动。就是邀请学生家叙,他们也是提前二十天左右发正式的邀请函。时空管理好了,应付日常事务就有余地。老卢和老坎对学生的各类问题一是热心(职业化的表现),二是及时,想方设法当时解决(拖拉是管理者的大敌)。所以,虽然工作量很大,他们还是游刃有余的。老卢每周还有时间在家中搞科研呢。 美国高校纯粹的管理人员很少,领导参与日常管理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北岭分校有个中国所,所长苏教授是从大陆来的“新移民”。中国所每年办不少活动,竟然也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很多活动都是临时发动学生参与帮忙(学校管理中也有很大一块交给学生自我管理)。总的感觉,这里闲人少,忙人多。领导天天干着我们原以为是秘书干的活,而且领导的工作很注意科学管理。广州来的李鹏程同学是一位青年书法家,我跟他到学校美术馆联系能不能办个书法展,馆长直接把我们拉到一张大的表格前,上面按日为序,有的计划已经排到2003年,每个展览室安排什么,一清二楚。旁边还有一栏备选展览,万一有哪个因故取消就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