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度的,而人世间的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是没有限度的——“逍遥游”与“齐物论”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以稍纵即逝的生命去追求无穷无尽的知识,这岂不如“夸父追日”,要劳累而死吗?因此无奈乎就要“养生”。说到养生,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气功导引,即“吹响呼吸,吐故纳新”,可以神清气爽,延年益寿。咱们老聃先师讲得妙: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意即灵魂儿常附在身上,能睹见美色美景而不跑开吗?气儿细细地吸,绵绵地吐,能像婴儿一样吗?清除心中种种杂念,能一点儿也不留吗? 这样照着法儿天天炼,管保诸位“寿比南山”,像八百岁的彭祖老翁儿。“庖丁解牛”的故事,诸位可以从中细细琢磨一下养生的道理。 据说魏国梁惠王有个专门掌管宰牛的厨夫,人称其为“庖丁”。庖丁大抵懂一点导引 气功之道,宰牛有绝活。庖丁通常不用绳索捆绑,只是让牛悠悠然在场地上随意吃草,然后意守丹田,宁神运气,接着操起一刀向牛飞起,刀光在牛前牛后牛上牛下牛左牛右飞快闪烁,如同浪里的白蛟,神出鬼没,寒气逼人;又见他手在这里一抓,肩在那里一顶,脚随之一踩,膝随之一抵,身手步法,形同闪电。但听砉啦一声——仿佛东墙塌了半壁——大片的牛肉随着刀尖纷纷向四面八方滑落下去,刹那间,场地上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牛骨架完整地矗立在那里,而牛眼睛还在转,牛尾巴还在扬呢。 更加奇妙的是,庖丁宰牛时左右闪动的步法,忙而不乱,腾挪有序,如同商代王宫里取名为“桑林”的莲花舞步;而刀刃在牛肉与牛骨间伸展运行时所发出的“嵫嵫”声,抑扬顿挫,婉转动听,完全符合帝尧宫廷内名叫“咸池”乐章的韵律。 当时,梁惠王在一旁目睹了庖丁解牛的全过程,不禁脱口称赞道: “啊,妙极了!你宰牛的技术怎么竟会达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地步呢?” 庖丁放下屠刀,双手抱拳对梁惠王作了个揖,回答道:“宰牛仅仅是一门粗糙的技术,而小臣往往喜欢研究能够贯穿万事万物的大道,然后再以这种大道来指导宰牛的技术,就能够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刚开始宰一头牛时,小臣看上去无非是浑沦一团,宛如一堵铜墙铁壁横在眼前,令人不知从何处下手。经过长期的琢磨与实践,三年之后,当拉过一头牛预备宰杀时,小臣一眼望去,何处有骨,何处有筋,以及五脏六腑灿烂分明,真可说是‘目无全牛’呵! “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今小臣宰起牛来,闭着眼睛操起一把刀,只是凭着一种感觉,在牛身上前后左右持刃运行,势如破竹,如同一把铁犁在松软的泥土中所向披靡。小臣的刀刃是按照牛身上的自然纹理,进入筋肉的间隙,进入骨节的空隙,完完全全是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运行。这样刀刃连经络相连的地方都不会遇到,何况会撞在大骨头上呢? “好的厨子,据说是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去割筋肉的,刀刃磨损得慢。而普通的厨子呢,据说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刀刃损坏得快。现在小臣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用它宰杀的牛也已达几千头了,可是它的刀刃似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一样,银光闪闪,锋利异常。小臣的看法是:牛骨节虽然紧密,总是有间隙的,而刀刃呢,几乎没有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人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恢恢而宽大有余了。因此小臣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新磨的一样。尽管如此,每当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小臣也知道不容易对付,于是全神贯注,手脚略慢,找到间隙,刀刃微微一动,整条牛就哗啦一声解体了,大块牛肉如土散落,牛本身还来不及感受到死了呢。这时候,小臣才感到如释重负,提刀站立,顾盼自如,觉得大功告成,心满意足,随后把这口刀擦拭干净收藏好,以备后用。” 梁惠王听了庖丁这一番“宰牛经”,不禁 深受启发,赞扬说:“好啊!听了庖丁这一席谈论,从中亦可悟到不少养生的道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