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的合称。二人是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儒者、思想家。因为思想接近,所以合称二程。他们是宋代儒学最重要的学派——程朱学派的真正开创者。程颢字伯淳,程颐字正叔,洛阳人。程颢曾支持王安石的政治变革,但在如何变革的问题上和王安石意见不一致,后来成为反对王安石改革的成员之一。程颐年轻时到太学(国家办的最高学府)读书,祭酒胡瑗出题《颜子所好何学论》。意思是:孑L子最好的学生颜回所致力的是什么学问?因为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颜回的方向就应该是所有儒者的方向。程颐的论点是:颜回所好的学问就是学做圣人,得到胡瑗的高度赞赏,并且任命这个刚刚18岁的青年在太学教书。程颐这篇论文,奠定了他以后的治学方向,也是孔子以来儒者的传统。儒者求学,主要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习做人。程颐之前的儒者,只敢希望做个好人。程颐受了佛教禅宗的影响,敢于把圣人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也是儒学的一大进步。 二程儒学的另一特点,就是和周敦颐一样,把心灵和道德的修养作为儒学的基本问题,认为君主心灵修养的程度,会决定政治的优劣。和心灵的修养相比,各种制度的建设是次要的,特别是不能把追求功利作为治国的目标。这是他们和王安石儒学思想的基本分歧。 二程在哲学上的基本贡献,如程颢所说,是他们提出了“天理”这个概念。其实际意义是,理或天理的概念虽然早就被历代学者所使用,并且不断出现在儒家的典籍中,但是只有他们才把理或天理作为哲学的基本概念或最高范畴。他们由于提出了天理这个概念,非常得意,晚上想起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个理,也往往忍不住手舞足蹈。 任何事物都有个理,而任何事物都是气的聚合,追溯本源,这个理就是气中固有的东西。所以他们认为,气是有理的,理是气运动的主宰。气在聚合成人时,理就成为人的本性和精神本源。仁义礼智信就是天理在人类社会中的表现,所以实行仁义礼智信原则就是人的本性,而不是外在强加给人的东西。但是这个天理,在形成人时,由于人们禀受的气清浊不同,所以气中本有的天理总是被那不清的气所蒙蔽,因而产生了恶。心灵修养的任务,就是去掉由于气禀不清所产生的欲望,而保存心里固有的天理。修养的方法,就是静坐。据说他们的学生有一次去见程颐,碰上程颐正在静坐,学生不敢惊动,在门外等候,雪下了厚厚的一层,程颐才从静坐沉思中醒来。这个“程门立雪”的故事在儒者中广泛流传。 他们认为,从事物都有条理这方面来说,气中固有的东西叫做“理”;从理的主宰作用来说,这个理就是上帝。气是无处不在,理也就无处不在。所以他们要求儒者,要时时刻刻好像面对看上帝,检点自己的行为,修养自己的心灵。这个原则,后来被朱熹当做自己行为的箴言,也被宋代以后的儒者作为自己的箴言。他们不同意张载说的气无生灭。他们认为,造化(造物者)决不用这已经报废的气来重造事物。气是可以消灭的,而理是叫以产生气的。理,是气的本源。 二程特别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著作,开且把它们作为学习其他儒经的先导。后来,这四部书被朱熹首在一起,称《四书》,并且把《四书》作为儒经中最重要的部分,作为儒者参加国家考试、取得做官资格的基本教材。对这四部书的特别重视,开始于韩愈,但是二程认为,他们才是孟子以后儒学传统的真正继承者。二程没有系统的专著,他们的诗文和与学生的谈话被编在一起,今称《二程集》。 二程死后都进人孔庙,并且由“先儒”升为先贤,地位在汉代及其以后的儒者之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