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五色海 - 东方文化秘库 - 东方古代文化
 王弼 
   王弼,魏晋玄学创立者之一。字辅嗣,山东高平(今山东邹县境内)人,曾任三国魏尚书郎。当时的儒者研究《老子》成为一种风气,任国家要职的何晏正在注释《老子》,但得知王弼的注释之后,白认不如,就放弃了。王弼的主要著作有《老子注》、《周易注》及《论语释疑》等。
  王弼的哲学思想归结为一点,就是认为在有形有象的事物背后,有一个无形无象但是更加重要的东西在支配着它们。因此,这个无形无象的东西称为“无”,是本;那有形有象的称为“有”,是末。二者比较,本比末重要。在中国哲学史上,这样的思想被称为“以无为本”。用于治国,那体现仁义规范的礼仪制度,有形可见,有名可称,因而它们是“有”,是末;那产生仁义礼制的东西,无形可见,无名可称,因而它们是“无”,是本,是比末
更重要的东西。这个本,这个无,也就是道。只有掌握好这个无,才能做好那个有。为了做好那个有,就必须掌握好这个无。如果不掌握这个无,只是在有上致力、用功,那个有也是弄不好的。也就是说,要使儒学的仁义礼节发扬光大,就不能只是致力于那些礼仪的外在形式,注意人们的外在表现,而应该致力于那些产生礼仪的东西,注意人们的内心,使人们从心里真正理解仁义礼节的作用和意义,并且心甘情愿地遵守它们。只有这样,仁义的原则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儒学的礼仪制度才能得到真正的遵守。如果只注意外在的形式,只能导致虚伪。
  王弼认为,那最根本的道理,和人们有形可见的行为,往往是互相反对的。比如有些人,看来非常遵守礼仪制度,其实破坏礼仪制度的恰恰是他们;有些人看来不遵守礼仪制度,甚至还抨礼仪制度,其实他们才是礼仪制度的真正维护者。儒者们常抨击老子,对老子否定仁义礼节的言论感到愤慨。但在王弼看来,老子不过是强凋要掌握仁义礼节的根本,要掌握住那无形象但又是仁义礼节本源的道。在王弼笔下,老子是儒家仁义暂原则的真正维护者。与“以无为本”相呼应,王弼强调礼仪规范应该合乎人的本,出于自然而然的原则。比如什么是孝,在王弼看来,主要不是按时向父母问寒问暖,在父母死亡时按照礼仪的规定哭泣、跪拜等等,而是自然的亲爱。
  王弼不认为孔子和老子思想不同,而认为他们目的一致。他认为孔子深刻地理解仁义礼节背后的无,也就是那产生仁义礼节的道,但是那个无不容易向人们说明白,所以孔子总是要说那些有。老子和庄子也是肯定那个有的,也就是肯定儒学的礼节的,他们只是强调了单讲仁义礼节所不足的那一面。孔子,才是王弼所尊崇的圣人。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