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有位女士,读《读者》二十多年,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到《读者》杂志去看看,看看那些编这本杂志的人。她在退休后的当月,就到编辑部待了几天。结果略略有些失望,这里的人全是一些与她一样、普普通通地生活着的人。惟一不普通的是他们在编这本杂志。
《读者》的成功是一个神话。2004年1月4日,甘肃省委宣传部长张家昌宣布,《读者》杂志月发行量已突破800万份,稳居全国9000多种期刊之首,成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算起来,自1981年创刊以来,它的总发行量已经超过10亿本。
《读者》的编辑模式,从一开始就体现着令人不可思议的谨慎与保守。
首期的一些栏目创立后,一直沿用至今,超过20多年。从这个方面你就可以嘲笑这是一本保守的杂志。但是你又不能否认,许多读了几十年的老读者,一直认可这些栏目。
说到保守,《读者》创始人之一胡亚权还可以列举出比他们更为保守的杂志。美国老牌杂志《纽约客》创办75年,但她的创办人哈罗德古怪地坚持着《纽约客》令人绝望的传统法宝。他几乎从来不允许在上面发一个下流的字眼,并坚持要把任何色情的东西都删节掉,坚守着杂志确立的理想一直到今天。但这本杂志对美国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解释这种影响的时候,用了七个字:越保守越有力量。
《文苑》被评为最欣赏栏目
《读者》在首期推出的《文苑》栏目,从创办到现在,将近300期,几乎一成不变地出现在杂志上。每期杂志的第4页上,你都可以固定地看到它。这个栏目的初衷是选择好看与凝聚着意趣的文艺作品,它所刊发的文章,大部分都有一个曲折的故事,蕴含发人深省的道理,或者是哲理意味甚浓的有关人生各种道德价值的判断。这个十几年都保持相同风格的栏目,被读者推举为最欣赏的栏目。
这种始终如一看似保守的做法,甚至在杂志上页码的位置,也被固定了下来。杂志越变越简单,也越变越方便。胡亚权对此的解释是,读我们的杂志是最省力的,同时也最方便。老读者最喜欢的一个栏目是《漫画与幽默》,他们一般拿到手后不看其他的,而是一下翻到第24页,直接去看它,因为这个栏目一直固定在这个位置。
至于其他栏目,如那些补白式的话语、后来被命名为《意林》的栏目,当时只不过因为在文章编排过程中,有些小空白需要填补。像最经典的“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现在被人到处引用的话,就是这样填上的。这些充满哲理的小块文章与语录,受到读者的空前欢迎,于是他们就把其作为一个栏目固定了下来。
不可能有第二张脸
曾经有人打赌,说不看刊名,他就可以从一堆杂志中把《读者》挑出来。另一个人不信,便把一本《读者》混到一堆杂志里面,隐去了刊名让他挑。但最后那个人还是一下子把它挑了出来。那个人说:“《读者》十多年都是一张脸,这张脸谁不认识呀!”
这张脸其实并不特别,它放在一堆新鲜时尚杂志里,显得有些土,甚至有些落寞。它的特别之处,可能就在于你走到任何地方,只要一看那张封面,不用看刊名,就知道是这本杂志。
上世纪80年代初《读者》创刊时胡亚权理想中的《读者》既模糊又清晰,他觉得封面就像一个人,这个人的思想与灵魂都应当是惟一的。一直到了1983年胡亚权才开始勾出一个基本轮廓:四处大胆留白,中间放图,刊名压在图上方。他设计这种风格的意图,源自对美容的准确把握。他觉得《读者》应当在优雅中透出某种高贵,它很独特,也很知性,与人们想像中的生活理想贴近,与世俗距离遥远。此后《读者》杂志封面的所有变化也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推演发展的。胡在解释这张脸的创意时说,人人都有一张自己的脸,《读者》的脸就应当是这个样子。这张脸可能不漂亮,但它就是这样一本杂志。就像一个人,你可以说他不好看,但不可能改变他的脸。
用自己手掌心做插图
胡认为创造《读者》美术形式的过程,就像是在做一件雕塑作品,有了脸孔后,你还要配以合适的身材,包括衣服的选择与搭配。你可以不漂亮,但要让人看上去舒服,还要不累,还要让人说,这就是你。
在这种奇怪的理论的指导下,一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规矩”开始形成了。胡亚权给杂志的美术设计确定下一些基本的规章。这些规章直到今天还在使用,成了读者认可的传统。而这种传统,体现了一切以读者方便为第一要素的前提。
《读者》从1985年开始,使用统一的三栏制。每栏是14个字,一律用新5号字。胡亚权认为,中国的杂志有一种传统,那就是基本上都采取双栏制版,每栏22个字,最原始的是单栏,44个字。但这是不科学的。他研究后认为,单栏看上去要摇头,双栏不适合设计文章,图摆布起来难度很大。而三栏是最科学的,不用转脑袋,只需转眼球。
这种理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他却坚持说这都是经过科学论证的,一切出于考证的做事方式,使人在编杂志中形成了喜欢用试验来检验不能确定的东西的习惯。1984年1月,他们看到一篇《能不能把鸡蛋竖起来》的稿子,觉得很好玩,但又将信将疑,就说试试。他们拿了鸡蛋,开始在桌子上进行试验,花费了半个小时,鸡蛋真的竖了起来。胡给这篇文章配图时,还拍了张照片配发出来,表示这件事是真的。而在一篇讲述掌纹诊病的文章中,胡亚权甚至把自己的手掌心在复印机上复印下来,放到文章中做插图。(记者刘易/整理)
《北京娱乐信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