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五色海 - 东方文化秘库 - 东方古代文化
 ——《墨子·经说上》 
三、兄弟朋友
  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不应该有功利的目的,就像人人都爱自己一样有真心,而
不能像爱马一样,其目的是为了使用马。
  ——《墨子·经说上》语译
  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君臣之间不仁惠忠诚, 父子之间不慈爱孝敬,兄弟之
间不和睦协调,这就是天下之害。
  ——《墨子·兼爱中》语译
人伦在中国至高无上,它是一种社会秩序,又是一种人际关系。处好它实在不易。

  1.兄弟
  说起兄弟,人们常常就联想到亲亲热热,所谓“兄弟如手足”,因而,兄弟常
用来形容人世间最真挚的关系。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另一面是,兄弟之间的
争斗,大至江山社稷,小至眼角眉梢怨气,古往今来,从未间断过,其手段之毒,
下手之狠,绝不亚于异族异姓之间的搏杀,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兄弟是一根藤上的瓜,一棵树上的果,血缘关系把他们先天地连在一起,正因
为离得太近,亲热和怨恨便都容易发生。
  一母所生,父母自然应该平等待之,兄弟姊妹之间也就以要求平等来获得一种
心理上的平衡。
  老大买了一件新衣服,则必须给老二、老三也买;分糖吃,老幺十颗,老大老
二也要是十颗。这中间若有稍微的偏差,就会产生矛盾。父母留下遗产,兄弟姊
妹,平均分摊,这叫十个指头一般齐,手背手心都是
肉弄的不好,就会翻脸。
  因此,一个人是否善于处理兄弟关系,最能检验一个人的胸怀和度量。兄弟之
间不和的人,往往度量小,私心重,缺乏修养。过分在兄弟间斤斤计较,担心
别人占便宜,这种人绝对目光短浅,不会有大出息。
  父母给你什么,给你多少,与兄弟们是否一样,那是父母的事。如果父母留给
你的东西少些,说明他们认为你是兄弟中最有能力的,你可以靠自己挣得自己想要
的一切,多把一点给兄弟们,那是一种美好的爱心。
  兄弟是人生的伴。成家后,人生的伴是自己的丈夫或者妻子;成家前,则是自
己的兄弟。同在一口锅里吃饭,同在一个盆里洗澡,同在一张床上睡觉,同在一盏
灯下读书。当兄弟之情成为一种回忆时,无论是欢笑还是哭闹,都充满了甜蜜的温
馨,让人好感动好感动。没有兄弟姊妹的人生,该失去多少欢乐啊!
  兄弟多有时却也很糟。这种糟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只讲义气不讲道理。仗着自己兄弟多,势力大,明知是自家兄弟的错,
却还要帮着兄弟去欺侮对方;明知自己兄弟杀人放火却还要包庇窝藏。这是最要
不得的,到头来是既害了自己,也害了自家兄弟。
  一种是兄弟之间争权夺利,相互攻击。兄弟一多,家族内的利益就很难均摊,
于是总怀疑自己吃了亏,怀疑兄弟姊妹们占了便宜,便在要求平均公正的幌子下想
方设法、挖空心事为自己多捞一把。中国历史上,为争夺王位兄弟之间反目为仇相
互残杀的事屡见不鲜,血流成河,可见祸害之深。
  一种是靠兄弟,吃兄弟,死皮白赖。有一类人自己不努力,有了几个有头有脸的
兄弟便沾沾自喜,仿佛是自己的功劳。没吃的了,住在兄弟家里吃;没穿的了,拿兄
弟的衣服穿。有这多亲兄弟,能让我饿死吗?这种人自甘堕落,却还心安理得。
  上述种种,往轻处说,是不明事理,不晓得珍惜兄弟情谊;说重点,是私心作
怪,不通人性。
  有私心就不会有爱心,没有爱心,哪来兄弟的情谊?
  当你想起兄弟二字时,你应该想到,兄弟即是关怀,即是体贴,即是宽容,即是
爱护,即是一种责任心。不要担心你付出的爱得不到回报,倘若你一直真心诚意地爱
着你的兄弟,你终将明白,你得到的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2.朋友
  人生一世,可以没有金银财宝,可以没有高官厚禄,可以没有千古英名,可以没
有盖世才华,但不能没有朋友。没有朋友的人生,绝对是孤独无聊的人生。
  中国人善交朋友,关于朋友的格言警句数不胜数。如,多一个朋友多条路,少一
个朋友路难行;在家靠兄弟,出门靠朋友;见面是朋友。等等。
  朋友是隙望社会的窗口,朋友多,窗户就开得大,室内就会阳光明媚。打开通讯
录,那上面记着一大堆朋友的名字、地址、电话,看一眼就感到亲切。乐了,烦了,
闷了,都会想到找朋友聊一聊。
  有一时的朋友,有一世的朋友;有泛泛而交的朋友,有亲如兄弟的朋友。一时的
朋友不要要求做一世的朋友,一世的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
  善交朋友的人,会有许多朋友,他生活在朋友的温情之中,这种人人缘好。
  不善交朋友的人,往往会有一、二个密友、知己,这种人活得怡然自得。
  知心朋友就是知己、知音。拥有这样的朋友,是人生难得的幸福。
  谁都知道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弹琴,音调高昂激越,砍柴人钟子期闻
声驻足,叹道:巍巍乎高山。伯牙又奏出奔腾回荡的旋律,钟子期说:潺潺兮流
水。两人于是成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断琴弦,从此不再弹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的朋友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她)已融进你
的躯体,化为你的血肉,他就像你的影子,你能从他身上看到你自身。
  会交朋友的人,不仅知道哪些人该交朋友,还知道哪些人不能交朋友。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园中锄草,看到一块金子,管宁照旧挥动锄头,把金子看得
同瓦石没有两样,华歆却拾起金子欣赏半天,然后才扔到一边。他们又曾经同坐
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车、戴着礼帽的显贵人物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
华歆却放下书本,走出去看。管宁就割裂席子,把座位分开,对华歆说: “你不
是我的朋友。”
  此所谓道不同,不与为谋。管宁是深知朋友要义的。
  贪图财物、见钱眼开的人不能交为朋友。
  爱慕虚荣、追求显耀的人不能交为朋友。
  度量小、心眼窄的人不能交为朋友。
  对任何人都不说真话的人不能交为朋友。
  不尊重老人和小孩的人不能交为朋友。
  当面说好话、背后使绊子或专在领导面前打小报告的人不能交为朋友。
  朋友其实是对生活的一种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常常预示着选择什么样的人
生观。一个人的朋友如果都好行仁义,作风正派,为人热情,勤勉努力,那么这人必
定不错;如果他的朋友大都喜欢夸耀,爱搞阴谋诡计,不思进取,那么这人迟早会犯
错误。
  朋友就是朋友,他不能替代你,你也不能代替他。尊重朋友就是尊重自己。不要
过多地打听朋友的隐私,
不要嫉妒朋友还有另外的朋友,不要因交朋友而失去自己的本性。

  3.交友的原则
  交朋友要掌握好几个基本的原则:
  一是诚实。朋友之交,最怕虚情假意,你待朋友虚伪,朋友嘴上不说,心里已没
有把你当朋友看了。一是一,二是二,坦诚相见,无论地位如何悬殊,年龄差距有多
大,都可以成为好朋友。
  二是理解。凡人都有性格,有性格就会有差异,理解,就是消除差异的方式。朋
友怎样做怎样说,总会有他说和做的道理,首先是想清楚这个道理,然后再决定
赞同或是反对。理解朋友,朋友并不能从你这里得到什么实惠,但却能得到一种安
慰、自信和心灵的沟通。
  三是信任。朋友之交重义,信任就是义。对朋友有某种担忧、怀疑,就很难做到
完全信任,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信任,是对朋友人格的尊重,多一份信任,就多一
份朋友的真情。

  4.熟人与生人
  置身于闹市人流当中,常会为素不相识的人在自己身边拥来挤去而气恼,你甚至
会讨厌那些陌生人。倘若换了地方,在荒无人烟的森林或是戈壁,我们却会为偶然发
现的一点人的迹象而欣喜若狂,会有一种温情自然
地流满全身。
  熟人、朋友对自己的重要,大家很容易意识到,而陌生人对自己的重要,却常常
被遗忘了。
  没有朋友会很痛苦,没有陌生人呢?我们吃的饭、穿的衣、坐的车、住的房从何
而来?人类如何形成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社会?
  陌生人是相对熟人而言的,有熟悉的人就必然会有陌生的人,他们共同形成一个
适宜人生存的环境和气候。每个人的人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气候中才能够生活得方
便、自如、充实。
  对一个亲人和朋友,亲热也罢,宽容也罢,讨好也罢,迎合也罢,都容易做到恰
到好处。付出可以得到回报,付出的是一,得到的回报兴许是二。在这个时候,人最
容易掩藏起自己的本性,掩盖起自己的缺点,拣对方喜欢的话说,将最有光彩的一面
表演给对方看。
  对陌生人就完全不一样了,一切功利的考虑都成了多余,装扮出来的自谦或自傲
也没有必要,没有责任也没有负担,想怎样就怎样。
  这时,最能看透一个人的内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修养、品格。
  一个陌生人向你问路时,你能够热情引导他而不置之不理吗?
  一个残疾人向你行乞,你能够掏出身上最后一毛钱而不装作没看见吗?
  一个人挤车时不慎踩了你的脚,你能够体谅地一笑而不破口大骂吗?
  老人被绊倒在路边,你能够弯腰扶他起来而不扬长而去吗?
墨子以他整个的生命向我们讲述着这样的道理:爱陌生人吧,就像爱你的亲人一样。
  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墨子的学生巫马子坦率地说:
  “我爱邹国人比越国人深,爱鲁国人比邹国人深,爱我家乡人比鲁国人深,爱我
家里人比家乡人深,爱我父母亲比爱家里其他人深,爱我自己比爱我的父母亲深,因
为这是更切近自身的缘故。打我,我就会感到疼痛;打别人,我就不感到疼痛。我为
什么不去还击打我的人,而去还击不打我的人呢?所以,我只会杀他人以利于我,而
不会杀我自己以利他人。”
  巫马子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人都难免有弱点。我们要做的事应该是:克服它而
不要去助长它。就像身上长了疮,医生要做的是挤出脓血,使之愈合,而不是助
其向全身蔓延。
  针对巫马子的话,墨子指出: “既然这样,那么有一个人喜欢你的主张,这个
人就想要杀掉你以利于他自己;十个人喜欢你的主张,这十个人就想要杀掉你以利
于他自己;天下的人都喜欢你的主张,天下的人就都想要杀掉你以利于他自己。”全
天下的人都想要杀掉出这个主张的人,你还能保全自己吗?

  5.陌生的熟人
  相识许久的人,我们会在某一天的清晨突然发现:原来是那么陌生;而在有些场
合,初次见面的人却可以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毫无陌生之感。
  陌生与否,熟识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现实生活环境中是否朝夕相处。读一本好
书,就像与过去时代的或万里之外的朋友促膝对话。精神的交流,心灵的沟通,
早已打破了陌生的界线。我们从古往今来的陌生人那里,获得了无尽的友情和爱意。
  能够将陌生人当熟人、当朋友待,能够从陌生人那获取灵感和智慧,说明我们开
始懂得了人生的艺术。

四、衣食父母
  防备的问题,是国家的重要大事。
  粮食,是国家的宝贝;
  武器,是国家的利爪;
  城池,是国家自卫的依托。
  这三者是国家必须具备的。
  贮存和种植的粮食不够吃,大臣不能胜任国政,赏赐不能使人高兴,诛罚不能使
人震慑,这是国家的大祸患。

  1.善待农民
  粮食,生命之树的水土。农民,我们的衣食父母。
  平民百姓和王公大臣在这一点上得到了平等:都要吃五谷杂粮。
  这个道理简单得过了头,所以常常被人遗忘。吃饱饭时忘记了灾年以凉水充饥,
混上了一官半职就忘记了粮食是农民种出来的。
  为全社会提供粮食的人,是社会底层的人,往往又是没有粮食吃的人,这真是对
人类社会极大的讽刺。
  有史以来,恭顺善良的中国农民屡次暴动,实在是饿极了的缘故。历代帝王,把
他们推上宝座的是农民,赶他们下台的还是这些农民。
  因而,为政之道在于善待农民。农民耕种田地,收谷打粮,上缴国家。倘若国家
不能把农民应得的那一份报酬如数交给农民,写一张白条子先欠着,几时有了几
时还,这叫农民拿什么称盐打油,养家煳口?这叫他们怎么能安心播种耕耘呢?
  有的地方农民没日没夜地干上一年,到头来还欠着政府一屁股债,真不知理从何
来。墨子在两千多年前,认清了事情的实质,就此发出了谆谆告诫:
  用正常的差役,修治城郭,百姓劳累而不伤;用正常的田赋,征收租税,百姓费
力而不苦。百姓所苦的不是这些,而是苦于官府大量搜刮财物。用最高的奖赏,赏赐
无功的人;耗尽国库的财宝,去备办车马、衣裘和稀奇的玩物;折磨役卒和奴隶,去
修建君王的宫室和观赏玩乐的场所。死了在棺材之外还要做多重的套棺,做很多衣
裳。活着的时候修亭台楼榭,死的时候又大修坟墓。百姓由于常年在外劳役而痛不堪
言,国库由于君主奢侈而消耗殆尽,君主满足不了享乐,百姓承受不了痛苦。所以国
家遭到外敌入侵就会失败,百姓遇到凶饥之灾就活不下去。这就是只求自己享乐,不
善待农民的罪过。

  2. “吃了吗?”
  要说中国人最怕什么?恐怕应该是怕饿。从祖宗先人开始,直到我们这些不肖的
子孙,对“饿”一直有着异常深刻的体验。中国人的各种处世方略、权谋伎俩,大都
与“饿”相关。
  西方人见面打招呼说:你好!中国人见面打招呼说:吃了吗? “吃了吗”成为最
大众化的礼仪,表示对对方的友好、亲近和尊重,实在是饿怕了的表现。
  中国人的烹饪技术享誉世界,吃的艺术无与伦比,各地有各地历史悠久的做法与
吃法,成为本地民风民俗的重要景观。游览者每到一地,没有不狠狠地吃上一通
的。外国人只知道中国人特别爱吃,却不知道中国人经常挨饿。因为时常挨饿,故一
味紧吃慢吃、俗吃雅吃、文明的吃野蛮的吃,把玩的吃欣赏的吃,吃由是成为中
国人千百年来乐此不疲的一种梦想,一种艺术享受和人生方式。
  能够进入吃的境界的,差不多都是富豪官僚,经常挨饿的则尽是黎民百姓。富豪
官僚猛吃,黎民百姓就猛饿,愈吃愈饿,愈饿愈吃,构成一种奇妙的景观。
  为官之道,以让百姓吃饱为要。倘若饿殍遍野,为官者必自灭。如何才能使百姓
吃饱饭呢?
  一是明察、了解百姓的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墨子设喻说:现在有背着孩子在
井边打水的人,如果孩子跌落到井中,他的母亲必定赶快去把他拉上来。如今碰
到灾年而百姓挨饿,道路边上遍是饥民,这种祸患比孩子跌落在井中还严重,更应该
仔细明察。
  二是与民同甘苦。在灾难面前,为官者不能逍遥在外,而应该共渡难关。墨子对
此明确具体地指出:
  饥荒之年殃及人民时,国君应该撤消鼎食的五分之三,大夫撤消高悬的乐器,士
人不再入学,国君上朝的朝服不再新做,对诸侯的宾客、邻国的使节,礼宴不应铺
张,撤掉驾车的三匹马中的两匹马,……婢妾不必穿丝织的衣服,以此告诉人民灾难
到了。

  3.七种祸患
  国家的祸患有七种,任何一种都将给国家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其一,城池未能修筑,却去修筑宫殿。
  城池,乃国家之屏障,宫殿,乃君王之淫窝。贵为一国之主,却不关心百姓痛
痒,置江山社稷安危于不顾,一味追求骄奢淫逸的寄生生活,必然祸患无穷。
  其二,敌国军队入侵,四方邻国不愿救援。
  平日不与人为善,交结朋友,危难之际就无人相助。做人也罢,治国也罢,都
是这个道理。  
  其三,耗尽民力于无用之事,铺张浪费而使国库空虚,赏赐无能的人。  
  于百姓无用之事,往往就是于君主享乐有用之事。集财力物力于个人身上,国
力必然衰颓。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其四,当官的只求保住俸禄,游学未仕的人只顾结交党类,国君以刑律诛戮臣
子,臣子畏惧而不敢直言。
  做官的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明哲保身,上去了就不愿下来,为民为公的思想日
少,为己为私的思想日多。知识分子不能肩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未能给国家
大政方针献计献策,只顾结党营私。为官者掌握国家的行政职权,知识者是国家思
想智慧的宝库,一旦这二者不力,国家将危在旦夕。
  其五,国君自以为神圣聪明而不问政事,自以为国家安定强盛而无防备,四周
邻国已在图谋攻打而无对策。
  有两种人容易缺乏自知之明。一是资格老、位子高、权力大的人,这种人听惯
了阿谀奉承、吹牛拍马的话,时间一长,形成习惯,把属下的别有用心当成果真如
此,自以为一贯正确,不了解实际情况。一是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人,明明事情干
得很糟,却白以为干得很好,明明别人是在讽刺他,他却高兴得忘乎所以。这两
种人都生活在一个假想的世界,在这个美妙的假想世界里自我陶醉。这种人若混到
一国之主的位子上,国人必要遭殃。
  其六,国君信任的人并不忠,忠于国君的人却不被信任。
  这话太值得深思了。中国的官吏史,不异于一部忠奸斗争史,而每每是奸臣占
上风,历史上内乱频繁,奸臣当道是重要原因。
  其七,家畜和粮食不够吃,大臣对于国事不胜使命,赏赐不能使人高兴,责罚
不能使人畏惧。
  赏罚是处理世事的一大法宝。运用得妙,可以起到收聚人心、规范行为的作
用。倘若赏赐不该赏赐之人,责罚不该责罚之人,则会人心惶乱,行为失衡,以至
祸及国家安危。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