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兼爱:贫弱者的学说 “兼爱”是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对社会人生的种种观点和态度,他的言论 和行动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古往今来, “爱”兴许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字眼,但像墨子这样,真正站 在弱小者的立场上,以自苦自律的精神来倡导爱、实行爱,却又非常罕见。 兼爱,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宽容、平等,强大的不要欺侮弱小的,聪 明的不要欺侮愚笨的,富裕的不要欺侮贫困的。在诸侯兼并、兵荒马乱的时代,贫 苦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没有生的希望,只有死的威胁,弱小的诸侯国家则是 强大的诸侯国家的口中之物,朝不保夕。墨子倡导“兼爱”的根本出发点,正是 为了阻止“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 (《天志中》)的暴虐行径,使弱 小的诸侯国家能摆脱灭亡的厄运,使受欺压受凌辱的人民能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 出于这样为贫弱者代言的动机,墨子的“兼爱”学说总是着眼于实际的利益, 要让每个人能够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 得息”的目的(《非命下》)。他说:“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乏绝也 则委之;币帛不足则供之。” (《非攻下》)这就是“兼相爱,交相利”的道 理。显然,以“兼爱”为号召,真正得利的是贫困的民众和弱小的诸侯国家。 “兼爱”思想是以人格平等为前提的,君臣也好,父子也好,强弱贫富也罢, 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相亲相爱;“兼爱”的主体是贫困弱小的一方, 也就是广大的黎民百姓。这样,墨子的“兼爱”思想就大大地突破了孔子以血亲宗 法本位为核心的、等级森严的“仁爱”学说,闪耀着人民性的光辉。 “兼爱”既然是贫弱者的学说,那么,它对一切欺压民众、巧取豪夺、荒淫腐 朽的行径都持揭露、谴责和批判的态度,这就将它与所谓“泛爱众”的抽象说教区 别了开来。对那些恃强凌弱的人,非但不能讲“兼爱”,而且要揭开其本来面目, 指为罪人,要么以说服使其弃恶从善,说服不从,则须以强力惩罚之。故“兼 爱”不是“乱爱”,而是有原则、有目的的爱。即使在贫弱的一方,为了整体的利 益,为了使更多的人免遭灾难,牺牲局部利益也是应该的。在墨子看来,邪恶得不 到惩处,“兼爱”的理想便最终难以实现。
3.多才多艺的巨人 在灿若群星的先秦思想巨子中,墨子是既人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人乎其 内,是说他与众多圣贤一道,展开思想的砥砺和交锋,共同创造了百家争鸣的繁 荣局面。出乎其外,是说他从不是一个单纯的思想者,在先秦诸子普遍轻视下层体 力劳动者的情况下,他却始终不脱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并在力的作用、杠 杆原理、光线直射、光影关系、针孔成像、点线面体圆概念等众多领域有深刻认识 和发明创造。他突破了大多数思想家局限于人文科学的思考范式,将社会意识与自 然规律作综合一体的观照,因而,他的政治观点和学术思想,打上了深深的下层劳 动者的印记;同时,也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智能结构和人格魅力。 墨子是一个手艺精湛的匠人,顷刻之间,削三寸之木,能制成一个载六百斤重 的车轴。他研制的木鸢,能够在天空中飞翔,令他的学生们赞叹不已。墨子又是一 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和军事战略家,墨家学派与其他学派的不同,就在于它有着更 加严密的组织程序和纪律要求,弟子们平日里学习谈辩、说书、从事三科,战时则 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队伍。在墨子的统帅下,墨家学派既是一所强调实践 和献身精神的流动性学校,又是一个纪律严明、作风顽强的政治军事团体。 在墨子生活的时代,像他那样拥有如此广博的知识、多方面的建树和熟练的手 工技艺的人,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用现代的话说,墨子是一个集思想家和科学家 于一体的全能型人才。 所谓全能,也就是一专多能。既有切人生活、认知社会、观察世界的独特视 角,但又不限于这一视角;既能够在意识形态方面给社会以深刻广泛的影响,又能 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洞悉自然的道理和宇宙的变迁。单纯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圈 圈内打转转的人,无论其思想认识有多么深刻,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有多高,都是不 能称之为全能型人才的。 由此可见,全能型人才必定是人格健全的人。他不会因偏好一隅而失去对世界 整体性的把握,不会因为缺乏多方面的知识和营养而使自己的性格成畸形发展,不 会因为远离生活实际而变成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在墨子身上,我们丝毫看不到 在一般知识分子身上常见的酸气、迂气和狂气。所以说,墨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 学,对我们不仅仅具有行为操作上的意义,而且,它让我们懂得,培养自己健全的 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比掌握处世的策略和技巧,更为重要。人的生活目的,就是要 将被社会扭曲的人性恢复过来,向着更加健康、全面、完美的方向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