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五色海 - 东方文化秘库 - 读书时间
 书约张之路 
书约张之路
  张之路是一个为孩子们创造悬念的人。已长大的孩子会记得他的《第三军团》、
《霹雳贝贝》;正在长大的孩子会和他的《佳佳龟》一起上网,和他的《足球大侠》
一起狂欢。读张之路的作品,你会为他超乎寻常的想像力和永远活泼的童心所折服。
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使他的作品是那么细腻生动。人们常常遇到的静电火花,习以
为常,却是他写《霹雳贝贝》的诱因;令人眼花缭乱的科学技术,如果没有人性化
的思考,人类终究会有一天遇到自己制造出来的灾难,所以他有了惊心动魄的新作
《非法智慧》。他的作品在平静的叙述中,常常给读者一个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
料之外的结果。

张之路书缘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书对人的作用虽然很大,却是潜移默化的。有些作用连读书的人也 不能明晰地
说出来。再说,改变人生的因素也不光是读书。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高中:《水浒》等四大名著、《一千零一夜》、《红岩》、《青春±歌》、《林
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芒》、《居里夫人传》、《爱因斯坦传》、
《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等。
  女学: 斯巴达克思》、《九三年》、《悲惨世界》等。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读文学书的方法是:读完了与人交流。特感兴趣的书,人家要是没有读过,我就
给人讲个梗概,尽管是口干舌燥,也乐在其中。读书的时候,看到精彩的段落反复再
看几遍,有时候记在本子上。
  多读书.尤其要精读几本书。
  您读的第:—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水浒传》。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如果说有的话,应该是父亲。从其他方面看,图书馆和阅览
  室应该是有重大影响的。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书是知识的源泉!
  不要看广告选择书。尤其是现在。我买了两本很热门的书,两次我都上了广告
的当。它让我明白,叫得最响的书,不一定是值得读的书。
  读文学书不可急功近利,这种心态让你看不到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您建议哪些书可不读?
  书上写着什么“大全”、什么中学生或者小学生”必读”的书可以不读!
  有些青少年迷恋上网和看电视,您的忠告是什么?
  我在网吧里见过那烟雾缭绕的场面。阴暗的小房子里挤得满满当当,所有的人都
在玩游戏!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为此而失学。
  许多人说:就一会儿!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迷恋。上网如
果光为了玩和“瞎逛”,我建议少上网,尤其是不上网玩网络游戏。有时间多接触大
自然,多锻炼身体。长大了你就知道这是好话了。
  您上网吗?也看e-book吗?
  上网,但很少看e-book。
读书能不能吃“快餐”?少吃。

立体阅读和沙发上的“土豆”
  巴丹
  自从电视诞生以来,读书与看电视,就构成矛盾,甚至有些势不两立,水火不
容。在电视与书籍争夺眼球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电视似乎占了上风。据有关调查
显示: 目前中国人一天的闲暇时间中,看电视为3小时零6分钟,读书看报听广播
共约半小时。但事实是,书越出越多,出版业仍被视为最赢利的行业,全国一年出
版图书14万种,图书总码洋连年递增。尽管面临来自电视、网络等媒介的挑战,对
于许多人来说,阅读仍然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一种活动,大约25%的成年读者
和20%的小读者认为,读书能带给他们电视和计算机所不能给予的东西。对于读书
人来说,阅读同样历久弥新。
  所以,各种媒体并非可以互相替代.你死我活,也并非对眼球简单地瓜分,而
是以自己传播方式的独特性和传播内容的相融性吸引公众更多的注意,激发人们对
信息的需要,令人们的媒体接触面普遍加大,媒体接触时间普遍加长,创造出一个
信息时代。
  据《2000年中国城市青少年消费形态报告》显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媒体是电
视。80.9%的中学生表示电视是他们所接触的主要媒体形式之一。周一至周五,平
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有1.14个小时;周末看电视的时间则上升到1.98个小时。
  有人特别鄙薄读图阅读方式。其实,人类早期的文明,正是以图的方式建立的。
尤其中国的象形文字到今天的汉字,更是由图到文的演绎史。当代影视方式在新的
高度上确立了新的读图方式,这又让许多传统的读书人非常郁闷。不仅中国有这样
的人,美国也有。一位美国人就感叹:电视把孩子们变成了沙发上的“土豆”。理
由是电视产生了被动阅读,使孩子成为接收的机器。
  此观点看似有理,实际经不起推敲。电视图文并茂,声画多方刺激人的感官,
孩子可以参与电视的情景与设问,完全可以不当接收机。如果没有看客置身其中的
心动,看书比看电视更被动。如果说某些孩子是沙发上的“土豆”,我们可以设想,
在没发明电视之前,也一定有更多的”土豆”,只不过他们在田里晒太阳。总有一
些人是“土豆”——不因为电视他们才变成了”土豆”。现在,这些”土豆”从田
里移到了电视机前,他们通过电视得到了比他们在田里多得多的信息,这已经使他
们的知识构成和生存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土豆”毕竟是“土豆”。其实,
没有人定量研究过,“土豆”在人群中的比重,有多少不是”土豆”的人由于电视
机变成了”土豆”,但我一直相信,电视对人类信息传播功不可没。
  蒸汽机最初发明出来的时候,据说英国一些医学权威预言:
人类的心脏承受不起太高的速度,时速超过每小时60公里,人们就会患心脏病。
现在人们在太空遨游.这个说法不攻自破。电视机和网络发明出来了,又有不少人
担心,人们的眼球承受不了。看屏幕不舒服。可是,过去那么多书生近视眼,人们
也没有归咎于纸张呀。
  对于许多对读文方式厌倦的人,电视等读图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弥补。特别是对
于文盲而言,电视无疑给他们打开了世界的一面窗。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读图方式与读文方式的不同,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对人的
思维会有不同方式的介入。
  我们需要的不是单一的阅读模式,而是复合型阅读,多重阅读,互动阅读,立
体阅读。每一种阅读方式有其适合的人群,每一个人,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以互补。我们试图建立一种立体阅读的理念。也许,可以认为,立体阅读就是借助
于纸介、广播,电视、网络多种媒体,整合它们的优势,形成对信息综合处理的最
佳方式,构建更个性化、更快捷、更有效、更准确。更具有权威性的交流信息、情
感、思想的媒介系统。

书约余秋雨
  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
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余秋雨的学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
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
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戏剧思想发展的史论著作。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流
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

余秋雨书缘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实实在在对我有帮助的是我们大学里面的几个图书管理员。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馆不开放,他们就偷偷地把书拿出来给我看,告
诉我哪本书好,哪本书重要。
  您怎样看待读书和做人的关系?
  做人很重要,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读书很多、做人很坏的人。可见做人受很多
因素的影响。做人第一,善良是最关键的。但要建立优秀的人生态度,其实也是和
阅读连在一起的,如果不经过起码的阅读,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和人生的艰难。如
果不知道这些,你就不知道善良的重要。从平面上讲起来,我一定把做人放在前面;
从历史上讲起来,我相信,是在阅读过程中,在观察过程中,来分辨做人的原则
来仿效那些世界级大师。
  您为青少年推荐的书是什么?
  我做了几十年教师,我感觉这是个“门诊”,我需要和他谈话,了解他的阅读
范围,阅读兴趣,了解他的人生结构。随便推荐,难度有点大。我有一个原则:要读
第一流的书。年轻人要明白,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看一本好书和看一本坏书花的时
间差不多,你在占据它的同时它也占据了你,占据了你的时间,占据了你再也不会重
复的生命,所以要谨慎一点。好书太多了,如果一本好书读了三次你都读不下去,那
就先不要读了。好书当中和你有关的书很多,强拗的瓜不甜。看不下去不要强看。不
要读格调低的书。
  您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一段时间专心读一类书。不做读书笔记,但做卡片、写读后感。
  卡片是一种客观的东西。读后感是我和卡片这些客观东西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一
种思维。
  读书不是方法问题,是心态问题。读书,记不住没关系,若看了多遍仍旧记不
住,那也没什么,说明你的生命结构与这本书没有缘份。
  你怎样选书?
  寻找书籍其实是寻找自己。和你有缘分的好书很多,怎么办?你应该专心致志,
集中时间读一本书,或者读和这本书有关的书。但是一定要有原则。有句话是说书桌
上不要放第二本书,这句话是指一个时间段内不要看得太杂。我写了这么多书还是离
不开读书,受魏晋、唐宋及德国与俄国文学影响较大,现在除了读与旅行考察有关的
书,还对哲学、经济学著作较感兴趣。
  青少年应该怎样制订读书计划?
  不要有太复杂的读书计划,压力太大,建议老师和家长不要给孩子开太多的书
目,使得孩子在阅读这件事情上失去了兴趣。尽管你是他的语文老师,但是你不了解
他的人生结构,不了解他真正的兴趣点;尽管你是他的父母,但也不一定了解孩子在
阅读上的兴趣结构。我的父母就不了解我的兴趣点。希望老师和家长都不要去干预。
  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
  我觉得生活在今天的孩子如果在阅读量上有太多压力的话,不太现实。
  读书能不能吃快餐?
  “快餐”在阅读上稍微有点贬义,我是搞戏剧的人,我当然知道读莎士比亚原文
的重要性。但是,我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的时候,那种快感无与伦比。作者用
极其漂亮的现代英语,写成了具有散文美和故事美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不大的篇幅,
让人感觉很好。另外,现在书店有些名著缩写真的不错,不要看不起它们。
  您怎么看待网络文学?
  有好有坏,让现代人不可漠视,不可居高临下,是一种新的文化消费和创建方式。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青春年华不长.不希望青少年在网上生活。希望他们有正
常的生活和人生经历。这就需要培养和健全多元生活。

读书之要则
  余秋雨
  一。尽早把阅读当做一件人生大事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
  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巳飘散
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
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
要归功于阅读。
  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
  二、要把阅读范围延伸到专业之外
  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主要是为了今后职业的需要。鲁迅说:”这样的读书,
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埋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
可怜。”(《读书杂谈》)生命的活力,在于它的弹性。大学时代的生命弹性,除了运
动和娱乐,更重要是体现为对世界整体的自由接纳和自主反应,这当然是超越专业的。
  现在很多大学都发现了学生只沉陷于专业的弊病,开设了通识教育课,这是一个
很好的办法。但同样作为一门课程,即使通识教育也保留着某种难于克服的狭隘性和
被动性。因此不管功课多重,时间多紧,自由的课外阅读不可缺少。
  更何况,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
足够的整体视野,连专业都很难学好。
  三。先找一些名著垫底
  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走向精神成熟的起点,因而先要做一点垫底的工作。
  垫什么样的底,就会建什么样的楼,因此尽量要把底垫得结实一点。时间少,要
寻找一种省俭方式。最省俭的垫底方式,是选读名著。
  名著因被很多人反复阅读,已成为当代社会词语的前提性素材。如果不了解名
著,就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严重障碍。名著和其他作品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它
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们.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话下了。对于专业之外的
文化领地,我们没有时间去一寸一寸占领,收取几个制高点就可以了。
  四,名著读不下去也可以暂时放下
  即使是一位熟悉的师长很有针对性地为我们开了一份必读书目,书目里的名著也
有读不下去的时候。
  读不下去就放下,不要硬读。这就是非专业阅读的潇洒之 ,处。
  这么有名的著作也放下?是的,放下。因为你与它没有缘分,或许说暂时无缘。
  再有针对性的书目也只考虑到了你接受的必要性,而无法考虑到你接受的可能性。
所谓可能,不是指阅读能力,而是指兴奋系统,这是你的生命秘密。别人谁也不会清
楚。
  五,有一两个文化偶像不是坏事
  在选读名著的过程中,最终会遇到几部名著、几位名家最与你情投意合。你着迷
了,不仅反复阅读,而且还会寻找作者的其他著作,搜罗他们的传记,成为他们的崇
拜者。我的一位朋友说他一听到辛弃疾的名字就会脸红心跳,我在读大学时对法国作
家雨果也有类似的情景。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偶像。
  偶像的出现.是阅读的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能够与一位世界级或国家级的文化
名人魂魄与共,真是莫大的幸福。然而更深刻的问题在于:你为什么与他如此心心相
印?不完全是由于他的学问。艺术和名声,因为有很多比他学问更高、艺术更精、名声
更大的人物却没有在你心底产生这样强烈的感应。根本的理由也许是:你的生命与他
的生命有某种同构关系,他是你精神血缘上的前辈姻亲。暗暗地认下这门亲,对你很
有好处。
  六。青年人应立足于个人静读
  青年人读了书,喜欢互相讨论。互相讨论能构建起一种兴趣场和信息场,单独的
感受流通起来了。
  但是总的说来,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
最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阅读的程序主要由自己的生命线索来联接,而细若游丝
的生命线索是要小心翼翼地打理和维护的。这一切,都有可能被热闹所毁损。更何况
我们还是学生,即使有点肤浅的感受也不具备向外传播的价值。在同学间高谈阔论易
生意气,而一有意气就会坠入片面,肤浅变得更加肤浅。
  就像看完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一个善于吸收的观众,总喜欢独个儿静静地走一
会,慢慢体味着一个个镜头,一句句台词,咀嚼着艺术家埋藏其间的良苦用心,而不
会像有些青年那样,还没有出电影院的门就热烈谈论开来了。在很多情况下,青年人
竞争式的谈论很可能是一种耗散,面对越是精深雅致的作品越可能是这样。
  七,读书卡片不宜多做
  读书有一个经常被传授的方法,那就是勤奋地做读书卡片。
  读到自己有兴趣的观点和资料,立即抄录在卡片上,几个月之后把一大堆卡片整
理一番,分门别类地存放好,以后什么时候要用,只要抽出有关的一叠, 自己也就
可以获得一种有论有据、旁征博引的从容。
   这种方法,对于专业研究、论文写作是有用的,但不适合青年学生的课外阅
读。从技术上说,课外阅读的范围较大,又不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卡片无从做起,即
使做了也没有太大用处,白白浪费了许多阅读时间。如果要摘录隽语佳句,不如买一
本现成的《名人名言录》放在手边。
  但技术上的问题还是小事。最麻烦的是,做卡片的方法很可能以章句贮藏取代了
整体感受,得不偿失。一部好的作品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即使撷取了它的眉
眼,也失去了它的灵魂。
  我不主张在课外阅读中做很多卡片,却赞成写一些读书笔记,概括全书的神采和
脉络,记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种读书笔记,既在描述书,又在描述自己。每一篇
都不要太长,以便对即时的感受进行提炼,把感受提炼成见识。
  八.有空到书店走走
  大学生的阅读资源,主要来自图书馆。但是,我希望大家有空也到书店走走。书
店当然比图书馆狭小得多,但它是很有意思的文化前沿。当代人的精神劳作有什么走
向?这些走向与社会走向有什么关系?又被大众接受到什么程度?解答这些疑问的最好
场所是书店。
  崭新的纸页,鲜亮的封面.夸张的宣传,繁忙的销售,处处让你感受到书籍文明
热气腾腾的创造状态,而创造,总是给人一种愉悦的力量。这种力量对读书人是一种
莫名的滋养,使你在长久的静读深思之后舒展筋骨,浑身通畅。
  你可以关注一下畅销书排行榜,判断一下买书的人群,然后,也准备为自己选几
本书。在书店选书与在图书馆有所不同,对于重要的书,你会反复考虑永久性拥有的
必要性,于是在书架前进行了一次短短的自我拷问。你也许会较少犹豫地购买几本并
不重要却有趣、可爱的新书,由此你对自己与书籍的奇异关系产生了某种疑问,这种
疑问的每一个答案都让人开心。

读书不限量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