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约陆天明 令陆天明声名鹊起的,是他的“反腐败文学”。《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等 力作,把他推上了当代中国作家电视文学创作的前沿。文学作品要为百姓鼓与呼,针 砭时弊,为反腐败摇旗呐喊,不仅需要作家的良知,更需要胆识。陆天明的创作迅速 产生巨大影响,由小说而电视剧,又由电视剧而小说,《苍天在上》发行12.5万册, 《大雪无痕》发行18万册,《省委书记》再创了新高,在电视剧开播之前就发行了 22万册。《苍天在上》曾经创造的40%的收视率和《大雪无痕》的热播,令他成为反 腐败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晋身大红大紫的作家行列。
陆天明书缘 您最近在读什么书? 我的创作,自己总结,感性的东西多,缺乏理性的深度和形而上的特殊魅力,对 生活总体把握缺乏相应的高度。所以,每写完一部大的作品,我都要求自己读一点 书。“找补”一下嘛。这两年读书,主要是读哲学书,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另 外也读一点历史。也许真正读懂的东西不多,但我必须了解他们。我发现我们的情况 和二三千年前的西方有相同之处。美国当年也瞧不起受到大众欢迎的文化作品,如: 《汤姆大叔的小木屋》,认为它缺乏艺术含金量等。现在也有人认为,引起当代轰动 的作品都是粗糙的。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历史上有多少经典名著是轰动了他 们那个”当代”的!可以说数都数不过来。怎么能说他们都是“粗糙”的?其实,美国 的一位很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就说过:“美国历史上伟大作家的作品,除了个别的以 外,都是畅销书。”我觉得,如果说拨乱反正以后中国文学曾经进行过一次深刻的反 思的话,那么,现在是需要进行第二次反思的时候了。第一次反思,作家争得了拥有 自我的权利,文学争得了表现人性的权利。现在需要反思的是,作家和社会、文学和 社会、作家和大众、文学和大众的关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不进行这种反思,继 续把文学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自我圈子里,远远地脱离开社会和时代,我总认为,文学 是走不远的。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改变我人生的,是“人生”本身。但是,书,总能帮助我在人生发生巨大转折和 变移的关键时刻,更好地认识人生和把握人生,更清晰地认识社会和把握好处在社会 之中的自己。我说不清是哪一本或哪几本书帮助我渡过了许多的人生关口。我只能说, 没有书这样东西,我这一生肯定会长久地在黑暗中摸索而无法获得“出头”的日子。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我十六七岁的时候,不幸患肺结核在家养病。那时我家生活十分困难,兄妹四人 全靠母亲一个人的工资过日子。我上午到街道团委去工作,每月可以获取十来元的津 贴,贴补家用。下午便躲到上海市图书馆去读书。从下午开馆读起,一直读到晚上闭 馆。持续了大半年。我把当时所能找到的俄罗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们的作 品整个都读了个遍。这些作品里洋溢着的深刻而丰富的人道、人文精神,使我大为振 作。我总是和一帮年轻的病友,在我家附近的一个小公园里激烈地探讨“国家”。 “民族”的命运,探讨文学的走向。不久,我的肺结核居然也好了。自然,要让今天 十六七岁的孩子耐下心来再读陀斯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屠格涅夫、果戈里或托尔斯 泰等大师的作品,可能会有一些心理障碍。但我还是希望等你们稍稍再长大一点,对 人生和社会有了一点责任意识后.能抽空读上几本。这里绝对有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美 好最动人最闪光同时又是最苦难和最艰涩的一些东西。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有空就读。有空就读。再说一遍,还是“有空就读”。少年时期是这样,青年时 期更得这样,到老了,还得这样。当然,还得补充一句:没空抽空也得读。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读自己爱读的书。读成就事业所需要读的书。一个时间段里,重点抓住某一类书 猛读精读,真正读出心得来以后,再换一类书继续攻。相信自己,但绝不放纵自己。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共产党宣言》、“老三篇”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 愚公移山》)、《红楼梦》、《鲁迅全集》、《死屋手记》、《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记得那年我还在读小学三年级,有一天晚上,我在写作文。 爸爸问,写什么呢?我说写我的理想。爸爸又问,你的理想是什么?我说我想当作 家。爸爸立即显得十分兴奋,说,好啊好啊,我的儿子都想当作家了。好啊好啊。两 年后,他病逝了。他这一声“好啊好啊”,成了留给我一生惟一的财富,惟一的激 励。后我才知道,他少年时也想当作家.但生活迫使他不得不另择志向。于是我告诉 自己,必须苦读苦写,因为我在完成我们家两代男人的一个共同理想。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浓缩起来说,那就是,通过读书,我终于明白我作为人的意义。我活这一辈子, 必须对这个国家,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和民众,担负起我应该担负的责任。否则,我 就只是一个”动物”而已。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读书和做人的关系,就跟吃饭和做人的关系一样。一个养我的身体,一个养我的 灵魂。都是年年月月天天不能少的。 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 这得因人而异.量体裁衣。但有两句话总是对的:一,只要有可能,就大量读 课外书籍。别十白多,多多益善。二,尽量少看电视,腾出时间多读点书。电视这 玩意儿,等老了再补看,也还来得及(请电视台的同志别生气。好在我自己也是吃 电视饭的)。 您建议哪些书可不读? 少不看武侠.老不看言情。 读书有什么捷径? 读书和做人一样,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没有捷径。天道酬勤是也。当然也得讲 究方法。但不管怎么个讲究法.我总觉得,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勤”字。只有在 勤读苦读中,你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窍门和妙方。就我来说,做读书笔记很重 要,然后每过一段时间,便重读自己的笔记.其效果会事半而功倍的。 您怎样辅导自己的子女读书?您对他们读书有要求吗? 找机会跟他们讨论一些问题。 为什么有人读书很多,却成为“书呆子”? 我认为,首先得说清,做书呆子,也没什么不好。在当前过于浮躁的社会风气 中,书呆子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真正成就大学问、大事业的人,还是得有一点”呆 气”的。当然,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把自己读成一个书虫,一个只知把书装进自己 肚子里,而不知去运用的”破书包”,意思也不大。说到底得明白,读书只是一个手 段,得实践社会和人生,才是真功夫。 有些青少年迷恋上网和看电视,您的忠告是什么? 网和电视都是好东西。但一定要做它们的主人,而不能做它们的奴隶。试着问一 下自己,我是它们的主人呢,还是它们的奴隶?经常这样问一问自己。 您上网吗?也看e—book吗? 上。也看。但绝不被它们“俘获”。 读书能不能吃“快餐”? 可以吃快餐。但不能只吃快餐。连发明”麦当劳”的美国人都知道,麦当劳吃多 了,血脂高,易患冠心病。口引门就更别钻进“麦当劳”里出不来了。 陆星儿,陆天明之妹,作家。陆氏兄弟姐妹四人,陆天明排行老大。小妹星儿毕 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著有长篇小说《留给世纪的吻》、《精神科医生》、《我儿我女 》,中短篇小说集《呵,青鸟》、《天生是个女人》、《傍晚请别敲门》、《一个女 人的一台戏》、《美的结构》、《女人的规则》,散文集《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 《我是母亲》、《女人的出头之日》、《心有一处文库入《潜在美人》、《白宫外的 长椅》等。陆川,陆天明之子,电影导演新锐。毕业于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英语系, 后考进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班。而立之年,他导演的一部《寻枪》异军突起。
谈哲学之用 巴 丹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销量目前最保守估计,也有900万册。 这本书让哲学走出象牙塔,成为热门书。 如何向一个人解释什么是哲学,”是一件很难的事。如何告诉一个人哲学有什 么用处,更是一件无法做到的事。 比如陆天明近期开始“找补”的哲学书,也许是读至无可读处,才会去读。但 哲学绝不是哲学家的事.关于宇宙,关于人生,人总是逃不出哲学的天空。 如果在一个人的书单中找不到一本哲学书籍,这无论如何是一种缺憾。 关于哲学是什么,有很多答案,但从来没有一个答案让大家都满意。哲学到底 要求证什么呢?也许,它是对宇宙、对历史、对生命的根本意义的追寻,是对一切事 物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探索。 实际上,一个人可以不做什么“家”,但必须是一个哲学家。 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更光辉更灿烂的生命,在于更深刻更完美地表达自我,给 生命以勇气、信念和智慧。比如,从一座建筑物上,你可以发现建筑家的哲学思 想。表面是钢筋混凝土,瓷砖马赛克,背后则是对人和自然、人和人、人自身, 对”有”和“无”、“虚”和”实”、“远”和“近”等诸多关系的理解和安排。 于是,建筑也就有了”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自由派”、“雕塑 派”、“感性主义”、“粗野主义”等等哲学理念。 再说哲学有什么用处。很多人不喜欢读哲学书.是因为看不到哲学的实用价值。 哲学对于个体生活的意义是因人而异的。人的心灵要有归宿,要有支撑,它有 时候是无形的。而这种无形的精神之用,往往比物质的实用更有用。一般说来,个 体生活实践的层次越高、思考的层次越高,哲学就越为他所需要.对他就越有用; 相反,当个体的生活实践和思维层次越低、越狭隘,哲学就越不为他所需要,对他 就越不直接有用。在人类历史上,越是伟大的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甚至包括大艺术家、大军事家、大企业家等等,越是特别关注哲学,他们在具体学 科或事业上的成就往往有着鲜明的哲学的印记。 如是,则哲学不可或缺。有着哲学质量的人生,有着形而上思考的人生,才是 美丽而华贵的。
书约二月河 二月河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籍在郑帅,。他祖父的一代,就有四个人分别是秀 才、贡生、举人和进士,而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1938年参加抗战的老八路。虽然从 军打仗,但他的父亲对于汉史,特别是西汉史很有研究。这也许是他从事文学创作 的家庭氛围吧。由于历史的原因,二月河也是十余年从军。30岁之前基本读完二十 四史、37岁才立志写小说、44岁方始成名的二月河,前半生都是在“厚积”,而读 书搜集史料则是他“厚积”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读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最让 人惊奇的是,那浩如烟海的史料,在作者笔下却运用得那样自如,似乎是信手拈 来。而作者对清代历史、文化、政治乃至社会百态的熟悉更是令人感叹不已。二月 河500万字的清帝系列历史小说《落霞三部曲》,即《康熙大帝》、《雍正皇帝》 和《乾隆皇帝》,传遍中国,走红海外。
二月河书缘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我不认为有哪一本书能改变人的命运。从我自己来说是一种不自觉的激励过 程。我读书过程中没有什么功利目的,但是当读了很多书时,自然而然就有了一种 积累,一种创作的欲望。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印象比较深的是在文革中读到的一本没有头和尾的作品,只记得是一本国外作 品。少年时期读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这本书对我影响也比较深。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写书也需要一股气,人在禀赋方面如果不太正的话.写书的时候可能就会偏 颇,这里面有一个读书人的自我感受问题。读一些很差劲的书,甚至影响到人格的 书,很可能写出来的东西社会效果不好。写书的人可能心理不太健康,在掌握知识 方面走了偏激的道路,写作的时候必然把这种情绪流露出来。 对您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最早是我父亲。我在五六岁时,他就给我讲《西汉演义》。 他在给我讲《西汉演义》时,书中大段大段的文字都能背诵。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我主要是读明、清时期的文章,读得多了就像读报纸一样(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读书不求甚解,人生一大乐事。爱读书这一条,我至死不会变。 您读书有什么捷径吗? 这是有一个过程的,开始的时候拿到一本书不知道好歹,以后读多了,才发现 不好,最后就放下了。读多了,一本书到手,翻几页.就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档次, 档次不够就不读了。这里面主要是对语言的感觉,随着你自己的层次提高,你在识 别书的档次上也在不断提高。 您读的第一本名著是什么? 我9岁读的《西游记》。 您怎样辅导自己的子女读书?您对他们读书有要求吗? 我女儿现在读琼瑶,这是她的感受。现在她不爱看我的作品,没有什么不正常, 有一天也许会爱上我的作品。她有她自己的生活天地,尤其在读书这个问题上,一 定不要干预。在读书的过程中,她自己会有所判断,逐步建立她自己的读书思维和 心理体系,这样一个过程,最好不要干预,但是要引导她。
随缘读书做学问 二月河 年轻时读到《五柳先生传》,一下子便被吸引了。“先生不知何许人”.“好 读书不求甚解”,也觉新奇洒脱。这和先贤韩愈讲的”术业有专攻”,和老师们聒 噪的“精读慎思”,怎么瞧、都带点别扭的味儿。这点迷惘困惑一直萦绕了几十年, 以至于一直以为陶渊明老先生是在自嘲,是随便的一句调侃。后来渐渐地步入中年, 心中眼中浮翳渐去,才晓得那是一种境界,一种读书治学的方法。 说到自己读书治学,想了想,其实是没有什么章法的。“文革”时在部队锻炼, 有条件偷偷读到二十四史,但每天不停地看“本纪”、“世家”、“列传”之类, 有点”千篇一律”的感觉。那固然比“三忠于”、“四无限”之类的事儿有意思, 但还是不能满足,只好见书就读。从《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到《奇门遁甲》,从 《儒法斗争史》到《基督山伯爵》,今天读《皮克威克外传》, 明天又是《宋元 学案》;忽而读到《第二次握手》,倏然又读《辞海》、《诗经》、《楚辞选》等 等什么的。看见什么读什么,摸到什么读什么。为名为利研读治学的心思不但没有, 连想想也自觉渺茫而且“有罪”。 当时读到的书都是战友、朋友暗地传借的,有的有个封皮儿,有的没有,既无 头也无尾,烂得像用久了的尿布片子。读到最后,只记得几个片断情节,著述人是 谁,何时出版、定价几何,统统都懵懂。然而,就是这般瘟头瘟脑地读了去,居然 也得了不少的文史哲知识。后来,条件好了,有条件系统地连缀贯串一下,也就成 了有用的知识。写《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的原始积累就在这 个时期。当时真的没什么目的,有点像一只饥饿的羊,到了一片草地,见什么草都 拼命吃。有一个词现在很少用了,那叫”羊狠”。 所以我认为,读书也好,治学也好,是不宜给自己划定一个框子的.相反应该 随缘。倘使你要当冯友兰.要当任继愈,当孟森,当戴逸,当周远廉。冯其庸这样 的那也是非有兴趣不可。博之外非要下功夫“求其甚解”。这些先生的文章道德都 建立在严谨的逻辑思维上,精金美玉般琢磨钻研,苦心孤诣地构架。那是他们讲究 读书治学的“博”与“专”使然。但若是二月河之辈,虽也讲个兴趣,但似乎就不 妨粗放些了。即使有点“猪八戒吃人参果”,一吞而下,快何如之?而且人参果的 营养也未见流失。 所以要根据你自身的条件来办,这就是我想说的“缘”。读书本身就比打麻将 有意思,是其乐无穷的事。读书不求甚解也其乐无穷;读书偶得甚解,则可以手之 舞之、足之蹈之了。于初涉学堂的青少年,更不宜画地为牢。套一句《山门》里的 词儿——“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如此便是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