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约叶永烈 读过叶永烈参加编写的《十万个为什么》吗?这是他1959年刚刚20岁时参与编写 的平生第一种书。自1960年首次出版发行,长销不衰,总印数超过一亿册。这是一个 天文数字,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读过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吗?这部创作于1961年的科幻小说,1978年出 版时引起轰动。之后一版再版,发行达三百万册之多。当年《小灵通漫游未来》的 读者最津津乐道的是,小灵通梦幻中的机器人、气垫船、电视电话机、电视手表、 飘行车、人造器官、环幕立体电影、隐形眼镜……一系列新奇古怪的事,今天都已 在我们的生活中司空见惯。叶永烈的《小灵通三游未来》是通过e—mail弹指之间传 至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出版社仅用了几分钟就将全文打印出来。叶永烈感叹道: “这真是高科技速度。40年前,我在写《小灵通漫游未来》时,连科学幻想都没想 到。”
叶永烈的书房 叶永烈有一个“超级”书房——20平米的房间,两面高墙全都设计成下面柜子、 中间书架、上面巨大的顶柜——那顶柜像一条巨龙绕了书房一圈。所有柜子一律白 色,配上鲜红把手。一共有22个柜.9个大抽斗,5个上下五排的大书架。另外,他 家有六台计算机,两台复印机,一台传真机。除外出采访外,他差不多每天有十小时 是在书房里写作度过的,他的家,就是他的写作工场。叶永烈的“资料”除藏书外, 还包括他的手稿、书信。剪报、日记、采访笔记、上千盘录音带、几万帧照片与底片、 珍贵材料、几千张按地区分类“高密度”粘贴的名片、形形色色的获奖证书、顾问证 书、聘书等等。
叶永烈书缘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苏联作家伊林所写的《十万个为什么》。我在上中学的时候,被这本书深深迷 住。作者伊林仿佛是一位热心的导游,带领我进行一次特殊的游览——“室内旅 行”。在“旅途”中,作者提出一系列的为什么,比如穿三件衬衫暖和还是穿一件厚 度相当于三件衬衫的衬衫暖和?自来水怎么来到你的家里?你知道镜子的秘密吗?…… 由于这本书的影。向,在我20岁的时候,成为中国版《千万个为什么》的作者。 当时,我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由于文笔活泼被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看中,参加第一 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创作,成为该书最年轻也是写得最多的作者。至今,中国版 《十万个为什么》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一亿册。 从《十万个为什么》的读者.成长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这本书改变了我 的人生。从此.我走上作家之路。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对于我来说,青年时期最喜爱的书也是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 您为青少年推荐的书是什么? 对于今天的青少年读者来说,我推荐中国版的、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 万个为什么》。 请注意,我强调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是因为自从 1961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以来.该套书在中国引起广泛 的注意,成为中国的名牌图书。迄今已经修订再版五次。最新版本是2000年出版的新 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是大众化的、小百科全书式的、生动活泼又深入浅出的知识读 物。《十万个为什么》中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来自生活,都来自读者身边。贴近 生活、贴近读者,也就使《十万个为什么》贴近了大众。《十万个为什么》的成功, 还在于“套”字上。《十万个为什么》在策划初版时,就注意到咸龙配套,包括自 然科学的各个学科。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只要勤奋读书,书就会给你知识,而知识就是力量。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我把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泛读的书。读这样的书.是为了拓 宽知识面。我读的时候,往往速度很快。读着读着,读到自己很感兴趣的部分, 就降低阅读速度.细细读。过了这一部分,也许又恢复了快速阅读。 另一种是细读的书。这些书往往与自己的专业直接有关,我不仅细细地读,而 且反复读,务求弄懂弄通。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我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在荒无人迹的海岛上,以 顽强的毅力战胜各种艰难,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另外,鲁滨逊与“礼拜五”之间的 充满人情味的互助、交流,令我感到非常亲切。《鲁滨逊漂流记》燃起我远涉重洋、 无畏探险的勇气,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从未离开过故乡——温州。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我喜爱巴金。我最初从长篇小说《家》、《舂》、《秋》中认识作家巴金;后 来从《随想录》中认识讲真话的思想家巴金。 《随想录》深刻地剖析了巴金自身,也揭露了“文革”的丑恶。读《随想录》, 促使我写下了关于”文革”的纪实长篇《”四人帮”兴衰》。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我最初是读父亲那四大柜藏书,后来就向图书馆借书,我至今保存着中学时代 的三个借书证——学校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温州市文化馆。中学时代大量读书, 使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后来我大量买书,我的家成为“万卷户”,拥有数以万计 的图书,如同一个小型图书馆。迄今我仍每日读书不止。 从借书、读书到写书,到成为作家,我的一生始终与书为友。 书在潜移默化之中升华你的灵魂,增加你的知识,开拓你的眼界,提高你的才干。 书是良师.书是益友。开卷有益,日日进步。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读高尚的书,是在与高尚的人谈话。这样的谈话,在不知不觉之中,使你也变 得高尚起来。 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 中小学阶段,以多读中外名著为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要从繁重的功课中解放出来,从中外名著中呼吸新鲜空气。 我在中小学阶段,主要是利用寒暑假读书。差不多两三天到一星期要“啃”掉 一本书。 您建议哪些书可不读? 属于“精神鸦片”的坏书,不应该读。无聊的书,可以不读。工具书可以不读, 但是要学会如何查阅工具书,需要的时候查阅需要的条目或者章节。 读书有什么捷径? 如同我在前面说过的那样,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书分为泛读书和必读书。泛 读如同走马观花,细读如同下马看花。详略得当,你就可以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 获得最佳的读书收益。 您怎样辅导自己的子女读书?您对他们读书有要求吗? 我拥有众多的藏书。两个儿子小时候.我给了他们每人一张图书那么大小的硬纸 板。我对他们说,家中的书,你们可以随便看,但是拿哪本书就把硬纸片插在哪里, 读后放回原处。我的长子什么书都喜欢看,而次子则只爱看自然科学以及围棋书。 后来,两个儿子都去美国读研究生。长子在美国宾州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一 天,忽然给我打来电话,问家中那本《巴顿将军传》还在吗?我一边回答说还在书架 上,一边感到惊讶,他怎么会问起《巴顿将军传》?原来,他在毕业后,到一家美国 汽车公司求职。那天.有二十多人角逐一个职位,内中惟有他是中国人。考官见到 他,不问汽车专业方面的问题,而是问他知道巴顿将军吗?由于他在小时候看过《巴 顿将军传》,便娓娓道来,最后说巴顿将军死于车祸,这与汽车有关。就这样,居 然他被录用了!因为那位考官见他是中国人,随意问他是否知道巴顿将军,看他对美 国有多少了解。长子由于知识面广,又擅长交际,后来成为美国一家公司的部门总 经理。次子则在美国获得电子计算机硕士学位,如今在美国埋头做软件设计,成为专 业内的一把好手,但是他不像哥哥在方方面面那样活跃。 最初,我希望把两个儿子培养成一文一理。但是,我很快就发觉,不能以自己 的”人才设计”蓝图去要求儿子。我以为,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 有道理,所以任其发展。老大曾经读文学书,喜欢写作,初三时就出版了童话集。但 是高中时喜欢理科,报考上海科技大学。他是全班第一个获得美国大学全额奖学金的 学生,到了美国读研究生。 老二不喜欢看文学书,在高中时就要我给他买大学生才看的《范氏大代数》,还 订了一份《围棋报》。他良好的数学基础使他在高中时就获得美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一等奖,不经高考直升上海交通大学。 如今两个儿子都挑选了理工,没有一个继承我的衣钵,但是我也很高兴。 为什么有人读书很多,却成为“书呆子”? 读书在于活用。死读书,那就是“书呆子”。 您有一生的阅读计划吗?如何制订出来的? 我读书无计划。如今,我写作什么读什么。比如,我写五十万字的纪实长篇《行 走俄罗斯》,在前往俄罗斯采访之前,大量阅读了有关苏联、苏共、列宁、斯大林以 及沙皇、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等的图书。同样,为了采写关于“九· 一一”事件的五十万字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又阅读了有关美国以及阿富汗、 本·拉登等的大量图书。当然,我更多的是阅读有关中共党史方面的图书,我写了关 于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历程的多部长篇纪实文学。 有些青少年迷恋上网和看电视,您的忠告是什么? 电视不可不看,我是着重看中央电视台每天的《新闻联播》以及《焦点访谈》。 对于电视连续剧,我只看好的。上网也是如此。在我看来,把大量时间花在那些平庸 的电视剧上,太不值得,不如看书。 您上网吗?也看e—book吗? 我天天上网,主要是浏览新闻,但是我无法在网上“挂”着,因为我没有那么多 的时间。上网使我消息灵通,使我的目光更加敏锐。 我不大看e--book,除非那e-book是书店里买不到而又很有参考价值的。 读书能不能吃“快餐”? 读书吃“快餐”,其实就是我所说的走马观花式的泛读。不要以为读得快就不 好,我常常能够以”一目十行”的速度迅速扫描一本泛读书,而且能够提纲挈领地说 出这本书的要点和特色。所以读书吃“快餐”,而不是囫囵吞枣,也是一种读书的本 事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