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五色海 - 东方文化秘库 - 读书时间
 阅读改变人生 
   读书是人生的大事(代序)
           费孝通
  我小的时候,可没有现在的孩子们幸福,很少有专门为孩子写的书。我只能从爸爸、妈妈的书架上找书看。比如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当时被我认为是用来描写“打架”的书,里边“你一刀、我一枪”的.很精彩。后来,过年的时候,姑父在上海特意以我的名义订了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的《少年文艺》。我当时特别兴奋,把这本杂志从头读到尾,并且决定我也要自己写文章。14岁的时候,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写的文章发表在《少年文艺》上了。大约上初中的时候吧,我就翻译过一些童话,当然这些东西已经不容易找到了。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本印成书的译作就是乌格朋的《社会变迁》。从此,我开始读书、写作的生涯。读书,是我写作的源泉。
  由名家总结出自己的读书心得,来指导青少年的阅读.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可以让青少年借鉴大家的经验,在读书学习上走一条捷径。

         阅读改变人生
           巴丹

  阅读是为了活着。福楼拜如是说。
  阅读是为了活得体面和高贵。阅读令人睿智豁达优雅美丽。
  阅读可以改变人生。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让人生在有限的长
度内,宽广辽远,波澜壮阔,奔腾汹涌,浩荡激越。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外在的形貌基于遗传而
难于改变,但人的精神可以因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阅读让人生永不听任命
运的摆布,把握自己,执着地走向梦想的极地。不论出身境地优裕或是贫寒,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坐标和轨迹,奏响人生的乐章。
  阅读穿越时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遥望世界的无限星空。人类只有百年的航空航天史,然而,阅读却是人类心灵的飞翔机,是最早的”载人宇宙飞船”。它与人生同步,却可以与时间逆行,揭晓迷离的过去,抵达遥远的未来。它可以开启无数个维度空间,让思想纵横捭阖,通向伟大的心灵。
  阅读是幸福的发祥地。缜密的逻辑,深奥的思想,崇高的境界.伟大的灵魂,都环拥着阅读者。你可以视通四海.思接千古,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做一个读书人,就是做一个幸福的人。
  阅读使文字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它比图像更空灵,比记忆更清晰,比冥想更深邃。它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让你;麦驾于伟人的思考之上。阅读是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人生、社会,很多都源于阅读。
  阅读的意义在于.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一个
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阅读使人超越动物性,不至沦为活动木偶,行
尸走肉。停止阅读就意味着切断了与世界的沟通,与心灵的沟通,人生也就进入了
死循环。可以说,是阅读拯救了我们。要活着,就必须阅读。
  但是,这样令人心驰神往的阅读却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人们必须通过学
习阅读才能抵达阅读的自由王国。学习阅读的过程决定你是否一生与阅读结缘。
  毫不客气地说.很多人从来没有学会阅读.没有阅读能力,因而也就无从领略
阅读的妙趣,终生与书无缘。阅读者不是阅读的机器。它是读者与作者灵魂的互动,
互相的显现。你读到的,是那些文字在你自己心灵中的映像。这种映像因你内心的
气象而变幻无穷。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的真义就在于,你
读到了自己内心所感应、妙悟的意义。阅读能力是人们与文本沟通的能力。从阅读
的技术上说,阅读是有方法的。我们在获得了阅读的基本能力后.更重要的是对文
本的解析能力。食而化之,令文字有血有肉,有形有色,还原文字活化的生命。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学习阅读十分艰难。如果我们与阅读还有距离,我们的阅读还存在障碍,都是因为世俗的腐朽的不正确的阅读观使我们无法亲近阅读。
  比如对阅读的膜拜.对阅读的功利诉求。
  也许,我们可以惊世骇俗地把阅读拉下文化崇拜的神坛。
  也许,我们可以无所羁绊地把阅读从功名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每一个人都可以从阅读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每一个人都是阅读的主人。阅读仅仅是为了活着,快乐地活着,有灵魂地活着,高质量地活着,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活着的人。
  阅读并不神秘。
  是的,阅读是娱乐。因为阅读,所以快乐。
  阅读是生命的光合作用。因为阅读,生命才春意盎然。
  阅读是自由的,个性化的私人化的空间,它可以容纳你的心灵。阅读是亲历文字
魅力之后的玩味、赏析、思考、超越。阅读不仅有着想象力,更有着创造力。在阅
读中,我们的心灵羽翼丰满。在阅读中,我们突破自我,飞越腾升。
  所以,眼下我们面临的最要紧的事.便是学会阅读。我们希望《阅读改变人生
——中国文化名人读书启示录》这样一本书,能帮助渴望学会阅读的青少年学生打
开阅读的通天大门。
  我一直相信读书是有捷径的。
  书海浩瀚.一生如何可渡?书山通天,一生如何可攀?如果没有捷径.可真是苦
煞了读书人。
  我一直相信,这个捷径是有的。直到今天,我仍然相信。
  行走于文字中,深深浅浅的脚印,磕磕绊绊的步履,仿佛阅读是生命的一种苦
难。瑰丽迷人的书山,路在何方?浪花激越的书海,舟在何处?无路以攀援,无舟以
载渡,我们又怎敢独自面对这骇人的书山书海?所以我们一直希望着,得到破解阅读
之谜的秘籍。
  请阅读本书,亲历这些文字。这些真人真言,这些将令你终生受益的文字。
  这些文字是先行者的脚印。如果书山有路,他们攀登过了,留下可行走的路。
  这些文字是成功者的路标。如果学海无涯,他们习得水性了,你会有所借鉴。
  这些文字就是阅读者的捷径。
  当你,亲爱的朋友,认真地阅读过这本书,掩卷之后,梳理思绪,你会豁然开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向书山的路,就在脚下。
  关于阅读,最重要的不是读过什么书,而是知道如何读书。
  当今中国文化名人的阅读体验和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阅读的榜样。它告诉我们,为什么阅读,阅读是什么,如何阅读以及阅读的快乐等等。
  我们确信阅读改变人生。高尔基有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每个人来说,书籍更是我们生命的云梯,它让我们的梦想青云直上,我们的生命将随着它的延伸得到快乐和辉煌。
  作家肖复兴说:“能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
富。”本书正是我们中央电视台《东方书城》节目策划组献给青少年朋友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人生财富。
  草于北京三路居2003年10月6日

书约费孝通
  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
贡献。他的学术生涯可以说和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进程同步,而他的人生历
程又代表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境遇。
  我们平时常常听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这样的说法。
这种针对不同形态的经济区域进行类型研究的方法,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费孝
通率先提倡运用的。在今天的学术界,关于小城镇发展问题,还存在不同的声音,
但是在费孝通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一代知识分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真诚和勇气。
20世纪80年代后,费孝通开始从农村走进了小城镇,又从小城镇走进了中小城镇,
从中小城镇又步入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最后推出了全国一盘棋的研究
模式。他一生为学术、为事业、为富国富民而工作,写下了近500万字的著作和文章。
直到今天,其早年著作《江村经济》还是费孝通的母校一一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学生
的必读书之一。
  如今这位93岁的世纪老人仍在不停地读书、思考、写作。在他晚年的文章中,
我们常常可以读到将近一个世纪的光阴故事,感受到深厚浓郁的文化气息。

费孝通书缘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三国演义》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我的姑父。在我童年的时候,姑父在上海给我订了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少
年文艺》,作为过年的礼物。送报人把印有我名字(收件人)的刊物递到我的手里,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印成铅字.这本书也是我读到的第一本专门写给孩
子看的书。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多读书.多写文章,做一个好人。
  您上网吗?也看e—book吗?
  不上网,但是有人会搜集一些网上的资料给我看。

一生为学术  
  费孝通
  我是1930年从东吴大学转到燕京大学的。我原来不是搞社会学的,原本想学医,
到了北大,才开始学社会学,这是我学术生命的开端。
  这个决定是在20岁那年作出的,我不再满足于仅仅帮助病人治疗身体上的疾病
这个目标。人们的病痛不仅来自身体,其实,来自社会的病痛更加深重。所以,我
决心不再学医为一个一个人治病,而要学习社会科学去治疗社会的疾病,这些想法
和鲁迅、冰心的想法是一样的。我在北大读书时,教我的老师恰恰是冰心的丈夫吴
文藻先生,他提出了社会学要中国化的问题,还提出要用人类学的方法来进行实地
调查。吴先生的这两个观点为中国的社会学开创了一个新的风气,我受这个影响极
大,我后来所走过的道路正是这样。
   1980年,组织上给我平了反,决定重建社会学系。这时,我们中国的社会学实
际已中断了27年,我的老师一辈活着的寥若晨星,我自己也70岁了。怎么办呢?一门
学科可以挥之即去,却不能唤之即来,一旦中断后想恢复或重建时.就得从培养人
做起。因为科学知识需要积累,需要一代代相传,没有这种薪火相传,人类就没有
今天的文明。所以,当时就决定在大学里设置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为重建社会学贡
献了力量。就在北大社会学系成立之后,我应聘为这个系的兼任教授。1985年,我
离开社科院.开始主持了北大的社会学研究站。由于我并不在北大编制之内,所以
有时加上名誉两字,但这绝非挂名,而是实职,因为我有任务,如讲课、带研究生
和指导研究工作,我把主要精力放到北大,还是为了要在中国重建社会学中贯彻吴
文藻先生提出的社会学要中国化的思路。我最喜欢教书,我搞了一辈子教育,我也
喜欢别人叫我老师。为什么呢?我认为学问是一生的事情,学问是立身之本。没有学
问不行.我把学术视作我的生命。口引门中国古人讲,要立德、立功、立言,这“
三立”很重要啊I学术正是这“三立”的根本,要以学为本,这是我一生的追求。可
以讲,我一生都是为了学术,没有别的东西.我这辈子学术的中心思想就是四个字:
志在富民。

书约张光斗
  张光斗,被人们誉为“当代李冰”。从黄河的龙羊峡到长江的葛洲坝、三峡,
从雅砻江的二滩到红水河的龙滩,还有荆江分洪闸、三门峡工程、丹江口工程、隔
河岩水电站、小浪底工程……—从南到北的各大水电站,几乎都留下了张光斗的足
迹。
  不久前,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蓄水达到135米高程,机组发电,船闸通航,高峡
从此出平湖。这其中也凝聚了张光斗教授半个多世纪的心血。从20世纪40年代起,
张光斗就与三峡工程结缘,是60多年来三峡工程规划、设计、研究、论证,直至开
工建设全过程的见证人和主要技术把关者。?999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
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张光斗任副组长,每年两次到工地检查工程质量,
每至工地,必到施工现场。对别人的劝阻,他的一句口头禅是: “工人能去,我
为什么不能去?”张光斗的敬业精神有口皆碑。他年过九旬,视力又不太好,但仍每
天坚持工作。凡是请他审阅的技术文件,都是手持放大镜逐行逐字地审阅,并提出
自己的书面意见。他爱管“闲事”、好批评人也是出了名的,但他关心的问题都与
国计民生息息相关。青山峻岭,长江大河,见证了他数十载的不懈追求。

张光斗书缘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中国近代史》——激发我的爱国主义。
  《毛泽东选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岳飞传》、《文天祥传》、《三国演义》、《水浒传》。
  您为青少年推荐的书是什么?
  爱国主义方面的书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哲学性的书,是对人生的思考;对科技书,总要问一个“为什么”。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书籍是前人知识的总结,读书能增加知识,但总要问一个“为什么”!要读书,
也不能全信书。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青少年时读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是马克思的《资本论》。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毛泽东主席。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读《毛泽东选集》,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人生为了什么。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读书要思考,要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读书,关键是要弄明白怎样做人,
怎样工作。
  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
  如一本书10万字,则每人每年读40本,亦即400万字。
  您建议哪些书可不读?
  色情的书、迷信的书。
  读书有什么捷径?
  读书要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您怎样辅导自己的子女读书?您对他们读书有要求吗?
  要求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特别是读书时要问一个”为什么”。
  为什么有人读书很多,却成为“书呆子”?
  书呆子是读书不思考,不问“为什么”,不联系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您有一生的阅读计划吗?如何制订出来的?
  我没有做过读书计划,读书联系思想,就有兴趣,就想多读书。
  有些青少年迷恋上网和看电视,您的忠告是什么?
  网上有好的知识.也有好的内容;电视以新闻为主不能代替读书。读书可以选
择,可以反复思考。
  您上网吗?也看e-book吗?
  不上网。
  读书能不能吃“快餐”?
  好书要细读,不好的书翻一下就不要读了。
  一直学到老
  ——小记张光斗
  张光斗出生在江苏常熟鹿苑镇一个贫寒家庭。其父张荔洲在还关当小职员,母
亲是家庭妇女。1918年,张光斗入本镇晋安小学读书1924年毕业。因他读书勤奋,
成绩优良.全家节衣缩食,供他上南洋大学附属小学,后又经上海交通大学预科入
本科,学土木工程。193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1934年秋,张光斗考取清华留美公费生。出国前.他去各水利工地参观实习,
看到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增强了将来为水利建设服务的决心。1935年在美国加州大
学学习水利工程,获硕士学位。为了提高理论水平.他于1936年去哈佛大学,在威
斯特加德教授(H.M.Westergard)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几十年的奋斗.使他成为蜚声海内外的科学家,然而,耄耋之年,他仍像当年
一样勤奋好学。1984年,他的清华大学副校长任职期满,但他退而不休。在他的办
公室里,有一个很小的书包,里面是一个特制的高倍放大镜,不但能放大,而且还
有一个灯泡可照明。近些年,张光斗的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只能借助放大镜。每
次学生交来的论文或工程方面送来的报告,他都认真审看并亲自写意见。由于视力
不好,再加上手也发抖,他写的字别人很难辨认,为此他十分苦恼。1997年,85岁
的张光斗决定学电脑,学打字。他是江苏人,说话有口音,学汉语拼音有困难,但
他不屈服,一个字一个字地练,在键盘上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找。当屏幕上的字并
不清时,他就拿着放大镜核对。2002年4月,在他90岁生日前夕,他撰写的《我的人
生之路》出版,而这洋洋洒洒55万字的自传.竞全是他自己用电脑敲了两年敲出来
的。他的读书生涯,还将伴随他无限的求索。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