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之王》:唤起子孙的力量 。近日女作家萨曼莎·吉尔森写了一本关于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儿子迈克尔·洛克菲勒的忧伤故事。 迈克尔1961年在新几内亚的荒野搜集原始艺术时失踪。这个故事已经成为至少一出戏剧和一部电视纪录片的模本。如今,它又为萨曼莎·吉尔森的新小说《美国之王》提供了灵感。 就像迈克尔·洛克菲勒一样,斯蒂芬·海塞则是《美国之王》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拥有惊人财富的美国家庭的后代。就像迈克尔·洛克菲勒有一个有本事的父亲一样,他的父亲是有名的原始艺术收藏家,后来成为纽约市的市长。同迈克尔·洛克菲勒一样,他也是在新几内亚搜集原始人造物品的旅途中消失不见的。他的失踪就如同迈克尔一样,加剧着有关他被食人者煮食的恐怖流言四处流传,尽管大多数人猜想他是溺水而亡。 吉尔森仍使用新几内亚作为小说的背景,她在迈克尔·洛克菲勒的生活之上即兴写作,试图将她的男主人公斯蒂芬变为阶级社会的象征、西方原始魔力世界的天神下凡。小说笨拙的名字有意使读者想起莱奥纳多·迪卡普利奥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自夸之语“我是世界之王”。这意味着斯蒂芬家族的权利、影响力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名声。 《美国之王》出色地描绘了男主人公在新几内亚的冒险经历,在那个遥远的地方,编纂着他的情感故事,想象大地的热光和美艳。他的情感在那里,在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地方,他同父亲与亲人分离,这样他或许能够发现自己的身份。 小说中充斥着各种观点和态度:关于人类学家与艺术收藏家对原始社会的赞美,而非低级的迷恋;关于阶级社会以及它在友谊、婚姻和职业融合方面的附带结果;关于父亲同儿子间的关系;关于美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动态。 这些是丰富而具有表现力的主题,可惜吉尔森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戏剧地呈现它们,或将他们完整、连贯地叙述出来。这使得《美国之王》总让人感觉有一些冗余:美好地评述和充满感情的写作,小说的主题空间被虚饰的叙述堆满,甚至更多用来虚饰它的个性问题和动机的评估。 吉尔森写道:“斯蒂芬无法隐藏他的傲慢态度。他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富有的、最有权势人的长子,这没必要伪装,尽管他尝试过。”之后,她写了斯蒂芬同爱人希拉的合与分:“当她看他时,她很遗憾的认为她或许永远也无法达到他的内心。他的钱,他的名字,他的家族是如此一个黑色的诅咒。” 吉尔森对斯蒂芬的父亲与母亲恋爱时期的描写依赖于同样笨拙、陈腐、浪漫的小说,她对斯蒂芬青少年时期的肖像描写集中在他的父母离婚时。我们被多次告知斯蒂芬对他母亲贫困的怨恨(“她所表现出来的像一个溢出水的浴缸”);和他父亲让他独自一人同母亲生活的愤恨(他的愤恨“深深植根在他的心底,如同冬眠的毒蛇”)。 吉尔森停止尝试说出人物的情感经历,只是将他们真实生活中的事情展示了出来——没有作者的评注,没有在旁边说教——她故事中的命运之轮开始转动。她用她的音乐天赋把她的个性经验和共同的行为方式联系了起来,连同她调动情绪、气氛的才能一起用来解决难以处理的小说的真实和逼真的片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