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华裔诺贝尔守望者——崔琦
| | | 崔琦,1939年生于中国河南宝丰县一个农民里。1951年离开家乡往香港投奔姐姐,1958年,19岁的崔琦只身横渡太平洋,前往美国就读。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被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崔琦和施莫特正是在这里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两人因此在1998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李政道是我的RoleModel(角色模型)”崔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发现是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霍尔效应是19世纪末一位24岁的美国人霍尔研究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性质时,发现的一种电磁效应。当时,霍尔的实验是在普通室温和中等强度的磁场条件下进行的。1982年,崔琦和施默特把两片半导体晶片压在一起,这样电子就在两种晶片的交界处大量聚集。然后,他们把晶片放在仅比绝对零度高0.1度的超低温环境中,再加上比地球磁场强度高1007倍的超强磁场。他们发现,在这种极端环境下,大量电子形成了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特殊的性质,并像液氢那样具有超流动性,该效应被称为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虽然崔琦直率地告诉我,他的发现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获得任何实际应用。但历史经验早巳证明:在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工业时代里,技术革命一直主宰着社会的进步,而基础科学的研究往往要先行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崔琦是一位沉迷于物理实验的学术人,商业与金钱的气息常常令他感到心烦意乱。1982年,也就是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不久,崔琦就决定离开贝尔实验室,前往美国现代物理学的重镇——普林斯顿,理由是“做实验又有何难?做研究报告才烦人呢”!崔琦把自己之所以成为物理学者部分归结于两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的“角色模型”效应:“我想这同杨振宁、李政道的影响有关。我来美国念书时,他们获诺贝尔奖不久,这对华裔学生影响很大。我们那一代年轻人都觉得做科学家有意思。他们是我们的角色模型。”崔琦对于全体华裔科学家的意义就在于,他今后将更多地扮演守望者的角色,直到下一位华裔科学家登上斯德哥尔摩的讲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