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俄国」米丘林---改造大自然
| | | 改造大自然 [俄国」米丘林(1855—1935) 1877年冬天,一个月色昏黄的夜晚,凛冽的西北风刮得树枝瑟 瑟发抖,俄罗斯南部一座豪华的庄园里,主人一家在屋里围着火炉享 受着天伦之乐。在主人家果园一角潮湿的储藏室里,却正躺着一位 昏死过去的年轻人。他遍体鳞伤,寒风从窗户吹进,抽打着他苍白的 脸。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慢慢地睁开眼睛,只觉得浑身疼痛,四肢 无力。然而,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来此的目的。他忍着剧痛,鼓足力 气,使出全身解数,挖开了储藏室的墙壁,借着昏黄的月色,观察了果 园中的每一棵果树,然后,趔趔趄趄地消失在夜幕中。他,便是年仅 22岁的米丘林。 辛勤的一生 伊万·弗拉基米洛维奇·米丘林(1vanVladimirovichMichurin)是苏 联卓越的园艺学家,植物育种学家,米丘林学说的创始人。1855年 10月28日,米丘林出生于俄罗斯中部梁赞州的普隆斯克县一个守 林人的家里。这是一个破落小贵族的家庭,世代爱好果树栽培事业。 米丘林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对栽培果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果树园 成了他的乐园,他爱上了果树园,把果树园当成自己的伙伴。 8岁的时候,米丘林已能做嫁接和压条工作,当他看到开满漂 亮花朵的“中国树”竟然结出比樱桃还小的果子,而且涩得要命,心里 惋惜、失望,稚嫩的脸颊上挂满了泪珠,他发誓,一定要让它结出又大 又甜的果子。 转眼到了春光明媚的时候,米丘林在园子里种上了“中国树”。 当种子刚刚长出绿芽时,他不得不与之分别,踏上通往普隆斯克县立 学校的路。1869年,米丘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梁赞中学。他的志向 是进高等学校学习自己喜爱的园艺专业知识。他学习刻苦,而且很 有个性,绝不盲目服从任何人。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去世了,由于家 庭贫困,他不得不中途辍学。 为了谋生,1872年,米丘林开始在科兹洛夫(现改为米丘林斯 克)火车站当站务员,兼做钟表修理工作。上班之余,他在自己住宅 旁边的一小块空地上建立了自己的试验果园,培育起苹果、梨,樱桃 等果树,同时开始研究俄国和其他国家的果树、浆果植物的品种记 录。 1874年,米丘林结婚了。他的妻子是一位勤劳、坚毅的妇女,她 后来成了米丘林事业的积极支持者和忠实有力的助手,为米丘林分 担了艰苦的劳动和生活重担,对米丘林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1875年,米丘林在科兹洛夫城附近租了一片荒地,种植从各地 收集来的很多果树品种,建立了一个小规模的育种苗圃,正式开始了 他长达60年的科学育种生涯。 1882年,米丘林又租了一块稍大的土地,把苗圃的一些果树移 种到那里,正是在这块土地上,米丘林培育出了他的第一批树苗和樱 桃。 1888年,米丘林用分期付款的办法在城外的土尔马索沃村购买 了l2俄亩土地,把原先所有果树苗木都移植到那里。第二年,他正 式辞去车站的职务,与妻子住在园地的小窝棚里,全力以赴研究果树 的改良工作。不久,他在当地又买了一片荒芜的沙地,建立新的苗 圃.他在那里工作到逝世,培育了许多果树品种。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对米丘林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 重视。1918年11月18日,农业人民委员会接收了米丘林献出的苗 圃,他个人经营的小块试验地被扩展为全苏俄的一个国家研究中心; 1921年,他培育的果树新品种已有150多个。他的工作受到列宁的 重视、全苏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加里宁先后两次看望米丘林。1928 年,在苗圃的基础上建立了米丘林果树遗传育种站。经过数十年的 研究和实践,米丘林一生共育成300多种果树和浆果植物新品种,他 把自己的研究结果总结在两本书中,即他的名著《工作原理与方法》 和久我的六十年工作总结及将来的展望》。 由于米丘林的杰出贡献,苏联政府给予他很高的荣誉。1922 年,列宁在拍给米丘林的电报中说:“你在获得新植物的实验上,具有 全国意义。”1925年,米丘林被授予劳动红旗勋章;1931年,苏联中央 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授予米丘林最高奖赏——列宁勋章;1934年,苏 联政府授予他科学技术劳动英雄称号;1935年,他被选为苏联科学 院名誉院士。科兹洛夫城也被更名为米丘林斯克以纪念这位伟大的 科学家。 艰难的探索 米丘林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极其困难艰苦的条件下度过 的-在他长达60年的科学生涯中,有43年是在沙皇统治下度过的。 他立志要使荒凉的、只能生长一些半野生状态果树的俄罗斯中部和 北部,也能像南方一样生长出品质优良的水果。这一问题的研究却 不是轻易能取得结果的。它将遇到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和实际困难。 当时的沙皇政府却不支持他的一切努力,米丘林不但得不到官方任 何精神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援助,反而常常受到一帮空谈术士的公 开鄙视和无耻诽谤。他默默地忍受着各种重压,无休止地操劳着、试 验着。 1875年,当米丘林正式开始科学育种时,为了租得土地,他每月 从自己仅有的12个卢布的工资中抽出1/4支付租金。为了赚些钱 来支持自己的园艺事业,也为了维持自己及家人的日常生活,他不得 不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再去修理钟表。在这种状态下,他夜以继日地 工作了十多年。 刚开始的研究,米丘林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一次次痛心的失 败使他认识到,单靠自己闷头苦干是不行的,应该出去看看别人是怎 么干的。于是,他带着少得可怜的盘缠,走出自己的园子,独自出门, 徒步旅行,几乎走遍了俄罗斯中部的各个果园。旅行见闻,使米丘林 大开眼界,获得了许多好的经验。然而,在旅行中,他也受尽了折磨。 因为他很穷,衣衫破烂,处处受人歧视,一些果园的主人,不仅不让他 进果园考察,还对他进行奚落、毒打。为了自己的园艺事业,米丘林 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侮辱和痛苦。 在做试验的同时,米丘林体会到,不能完全因袭传统的做法,应 该创造新的方法。而要创新,则必须懂科学,有知识。对米丘林而 言,由于中学便辍学了,他关于园艺的科学知识十分贫乏,为了弥补 自己的不足,他只能买些书来自学。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要买书必须 卖掉一部分苗木。对此,妻子极力反对,因为那些苗木经过他们的辛 苦劳动,好不容易才成活了,卖掉多可惜呀!然而,米丘林态度很坚 决,他说:“我现在需要知识,需要科学。只有用科学指导实践,才会 成功。”好说歹说,米丘林终于说服了妻子,忍痛卖掉了一些苗木,到 莫斯科买了许多有关生物学和园艺的书籍。其中,达尔文的《物种起 源》中有关物种可变的思想对他有很大的启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探索加上科学知识的引导,米丘林终于 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宿愿,培育出300多种新的品种,使俄罗斯的中部 和北部也能生长出跟南部一样优质的果树,他自己也成为举世闻名 的大园艺学家。 米丘林在探索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1.驯化阶段。在开始的时候,米丘林很迷恋当时风行的风土驯 化说、他把南方的果树直接移植到北方来,或者把南方果树的枝条 嫁接在北方耐寒力强的野生果树上,希望能够加强南方果树的耐寒 性,可是米丘林在10年漫长的岁月中,得到的都是失败的结果。许 多有名的南方果树,在北方生长后,由于经受不起冬季严寒的考验都 死去了。他忍痛总结失败的教训,终于认识到年老的结过果的植物, 具有顽强的保守性,把它们直接移植到另一个气候条件相差极大的 环境是很难改变它们的遗传本性的;只有由种子长成的实在苗,处于 幼龄阶段,具有可塑性,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2.大量选种阶段。从1888年开始,米丘林采用传统的混合选种 和人工培育的方法,来改良果树的品种。他把从国内外选购的大批 果树的优良品种的种子播种在自己的园地里,然后根据人工选择的 经验,从中挑选最富有生活力的优良苗木进行细心的培育。他希望 这些苗木从发芽时起,就逐渐经受寒冷气候的考验。在培育过程中, 他采用逐步向北推移和连续选择的方法,改变果树的耐寒性。用这 种方法,米丘林培育了一些名贵的果树品种。但是这种方法需要的 时间太长,效果也不太理想。 3.杂交育种阶段。为了缩短培育新品种的时间,获得更好的效 果,米丘林决定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他认为杂交后代的遗传性来 自两个不同的亲本,因此具有动摇性,很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人 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改变它。他先从本地最好的果树品种中选 出一对对亲本植物进行人工杂交,但由此得到的杂种达不到所需的 标准。接着他又以本地的品种与南方品种进行杂交,由此得到的品 种结出了美味的果实,但大多数不能储藏过冬。于是,他进一步采取 远缘杂交的方法,以获得更大的成就。 远缘杂交是亲缘关系较远的动植物类型之间的杂交:如种间杂 交(不同种的动植物相互交配)、属间杂交(同科不同属的动植物相交 配)。米丘林选择两种原产地相距极远、生长条件差异很大,种缘关 系相距较远的种间或属间果树进行杂交,如他以乌苏里野生梨为母 本,别里皇家梨作父本,进行人工授粉;他又把堪地勒苹果的花粉拍 在“中国”苹果的雌蕊上。他认为远缘杂交的结果,可以获得动摇性 最大的杂种后代,因而更容易受人为条件的影响,创造出符合人们需 要的新品种。然而,远缘杂交时,常常会遇到不能授粉的障碍,为了 克服这种困难,米丘林创造出了混合授粉法.预先无性接近法和媒介 法。 混合授粉法:就是将几个不同品种的花粉混合在一起,授于母本 柱头上,可以扩大选择受精范围,从而克服远缘杂交不易授粉的困 难。 预先无性接近法:就是把准备杂交的两个亲缘关系较远的植株, 先用嫁接方法,使它们的生理特性较接近,减少二者间的差异,然后 把一方的花粉授到另一方的花蕊上去,达到远缘杂交的目的。 媒介法:在两个不能直接进行杂交的远缘植株中,先把其中的一 方与同它较接近的植物杂交,然后用所得到的杂种后代与亲本的另 一方杂交,便有可能使远缘杂交获得成功。 米丘林运用这些方法,克服了远缘杂交的困难,创造了很多果树 新品种。在实践中,他很注意把多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 各种巧妙的杂交方法,使米丘林获得了许多果树新品种。他使 很多品质优良的水果生长在早先的不毛之地。他的名字很快在国内 外传播开来。l911-1923年间,美国农业部一直想以巨额金钱购买 米丘林所收集和创造的全部果树品种,并用高薪吸引米丘林去美国 工作。然而,米丘林宁愿在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地工作,也不放弃为祖 国服务。十月革命后,米丘林的工作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结束了 他孤军作战和贫困的处境,他的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 米丘林学说的奠基者 米丘林不仅培育了许多名贵的果树品种,而且还继承和发展了 达尔文等人的进化学说,从有机体与生活条件相统一的原理出发,总 结出杂交的理论和规律。他认为,杂交种的特性是亲本的遗传性加 上外界环境条件影响的总体,即杂种具有父本和母本的遗传性,但又 不完全是父本和母本的遗传性,还需加上外界条件的影响。他主张 用人的力量创造一定的外界条件,来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以达到人 类所需要的目的。他关于生物遗传性的理论以及控制遗传性的原理 和方法,奠定了后来米丘林学派的基础。 米丘林的一生,着力于通过外界环境条件的作用定向地培育新 品种的研究,并获得巨大的成就。然而,也正由于他的实践特点,他 在总结自己的实践并上升到理论时,却过分强调外界环境条件,而忽 视了生物自身遗传物质对其性状的决定性作用。20世纪50年代, 其学说被李森科等人片面地加以推行,他们打着拥护米丘林学说的 旗号,压制和排斥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说,把孟德尔、摩尔根的学 说斥为“反动的唯心主义的孟德尔摩尔根主义”,并采用行政手段迫 害苏联孟德尔一摩尔根学派的遗传学家,使苏联的细胞遗传学发展 蒙受巨大损失。这一教训值得人们永远记取。 米丘林不愧为一位卓越的园艺家,大自然的改造者。他的名字 激荡着无数有志者的胸怀,他的事业点缀了无数人的生活,他的宏大 誓愿——“我们不能等待自然界的恩赐,我们的任务是向自然索取”, 至今仍激励着人们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