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美国妇女的“朋友家庭”
| | | 在美国,“朋友加朋友”式家庭的日益增多,已引起敏锐的社会学家关注。 一种崭新家庭模式 米歇莱·史密斯与珍妮·扬是一对最要好的朋友,都已经五十多岁了,她们担心年老体弱患病会迫使自己住进养老院,坐着轮椅,过那种冷冷冰冰郁郁寡欢的生活。她们不想去养老院,相反,她们决定把两人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合起来,建设一个温暖的属于自己的家,分工合作做家务,买长期家庭健康保险,最重要的是,共享女人之间特有的友谊、欢乐。在今日美国,这种“朋友帮朋友”的老龄或大龄生活模式,正在单身妇女、寡妇或离婚妇女中日益时兴起来。 米歇莱·史密斯是已有4个孩子的离婚妇女,而珍妮·扬退休前曾任校长助理,是位单身女子,她们原先都住在俄亥俄州哥伦布的一个社区里;15年间,她们成了亲密无间的好友,共享心中秘密,共同应付紧急困难,共同操办家庭喜事。如今,她们在远离原来社区的佛罗里达夏洛特港新建了一个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生活。她们的选择来得正是时候:55岁的扬做了一个臀部与膝盖的置换手术,体力活干不动了,58岁的史密斯就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她说:“我们谁有了困难,另一个都会毫不犹豫地帮忙的。”对于更多已经或打算这样做的妇女来说,她们想的远不只是有人分担忧患,而是更想找女伴同心合力共创欢乐。 克丽斯汀·帕金斯是俄亥俄州一位60多岁的承包商,她为自己与3位女友在俄亥俄郊区造了一幢房子,它拥有不需弯腰就够得到的电源插座,还有健身房与热水浴盆。有些妇女甚至在丈夫、情人依然健在时,就开始考虑为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做准备了。哈丽耶特·杜勃罗夫是其中之一,她是一位退休小学校长;她的好友弗罗伦丝·伊萨克斯,是一位已婚自由撰稿作者。她俩都在66岁左右,她们希望将来能一起住进邻近的林肯大厦公寓;林肯大厦公寓坐落在曼哈顿西边,已有不少老人在那儿生活,社会服务也已到位。杜勃罗夫最近摔了一跤,如今走起路来还有点颤巍巍的;伊萨克斯的视力则很差。她俩相信如果两人在一起过,肯定会比单独过要活得更好活得更长;她们开玩笑说,只要我们一个能走一个能看,那就意味着2人都能走好看好。 琳达·扬53岁了,在加里福尼亚棕榈沙漠地区一所社区学院里当教师,她也已计划好将来在郊区与友人一起养老;那位好友在华盛顿州继承了一个农场,已经有五六位老妇在那儿生活。那儿有些多余的房子,可供保姆或来关心她们的社会工作者居住;那儿还有一个陶瓷雕塑室,还可看到圣海伦斯山的美丽景色。琳达说:“在这里走完生命最后一程,是一个不坏的主意。”在美国,不少老妇向往这种“朋友家庭”,不仅是因为估计自己会比男伴活得长,更是出于对友人的信任,相信1加1大于2的信念。 为何妇女向往这种模式 道理并不复杂,因为这种趋势符合逻辑:育儿高潮时期出生的这一代妇女中,好多人已成企业管理人员,或拥有自己的房地产,她们习惯于打理自己的生活,倾向于拥有亲密的女性友谊。她们中不少人耳闻目睹,依靠子女或保姆度过晚年的老一辈活得并不幸福,因此想为自己寻求一种更好的新模式;于是,与朋友共度余生便成了一种富有吸引力的答案。吕蓓卡·亚当斯是位于格林斯博洛的北卡罗来那大学的社会学教授,美国最著名的“友谊”问题专家之一,她指出:“种种调查与迹象表明,有3个具体因素更促进了这类家庭的发展: 其一,美国女子人均寿命比男子长8岁(即晚年独居的可能性比男子大); 其二,女子好交密友的习性; 其三,这个年龄组妇女不少人有过集体公共生活的经历。对于正在认真考虑退休以后度日计划的女子来说,这种模式是一种带有幻想色彩的奇妙发明;但是,她们中确实已有好多人打算采取切实措施,把幻想变为现实。”53岁的劳拉·扬是“大龄老龄妇女联盟”的负责人,她说:“我们就是在这种美好的、有益的友谊关系中长大的。我们读书时住过集体宿舍,组织过女生联谊会,毕业后合住过公寓,享受过一起旅游的快乐,一起分担过死去亲人或离婚的悲痛。那么,我们又为何不可再上一层?”桑德拉·蒂默曼是“符合生活需求成熟市场机构”负责人,支持过有关老龄问题的调查研究,她认为,许多妇女的亲身经历使她们悟到很多东西,尤其是那些没有孩子或孩子不在身边的,更会增加对未来的担忧,从而转向好友求助。 相比之下,大龄老龄男子似乎对这类主意不大感兴趣。丹尼斯·科德纳是亨特大学“布鲁克老年中心”的负责人,他说他认识的老男人,都希望有个女性能照顾自己。他指出:“男子不太有这种类型的友谊。”蒂姆·西斯纳罗斯是德克萨斯的一位建筑家,1997年时曾为2位老妇设计过她们的养老屋,至今已接到过六七位老人的相似请求,他说“妇女天性比男子更重老年友谊,更善于规划将来。” “朋友家庭”有待探索 组建这类家庭的措施可以是很多样化的,比如,除了原来就是好友的住在一起外,也有其他方式:在互联网上登个广告登个启事啦,在任何女性集会上口头提出或发个书面信息啦,响应者马上就会源源而来,就有如发了征婚广告一样。具体“朋友家庭”模式可以各异,宗旨几乎相同:有福共享有难同当,与女友一起挑起生活担子,一起开发晚年乐趣。对于这种新型的家庭组合,还没有什么现成的指导手册,比如怎样分割支出等。但是“朋友家庭”在实践中边试验边发明创造,她们中有些人打算签个类似“婚前合同”式的约定,比如确定互相照料的责任,内容包括每位成员的权利与应尽义务等。 亚利安娜·亚历山德拉62岁了,她渴望有人指导她如何与一位终生好友组成此类“朋友家庭”。她是一位退休数学教师,已经离过两次婚,孩子们也早已分散住;而她的好友则是一名护士,是一位寡妇。她俩在纽约纽伯格各有一个家,如果卖了老房子可以合买新屋;她们也已互相持有对方的健康医疗保险代理权。亚历山德拉已请求西斯纳罗斯帮她们提一点设计新居的建议;同时她也咨询过帕金斯有关她与好友签合同的问题,因为她担心出技术差错。她说:“我们俩已经有了60多年的友谊,我们懂得像关心自己那样关心对方,因此我们组成新家庭确实没有什么令人吃惊的地方。我们所追求的,就是通过合同,通过共同生活,维护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的独立与我们的自豪感。我们会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 美国老人社团的出版物《今日老人》杂志总编保罗·克利曼预言:“我期待着这方面的创意,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专门帮助人们建立这类家庭的企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