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五色海 - 养生保健 - 古代养生保健秘库
 道家养生的形成和发展 
  道家养生的形成和发展,伴随着中国养生学的发展和中国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道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老子、庄子等先哲总结概括了当时的养生实践,提出了以“道论为本”的养生思想,秦汉时期黄老之学进一步发扬光大了这种思想,这就为道家养生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
  首先看看《吕氏春秋》中对养生与养气的观点。它首先所做的工作是继承并改造道家的本体论。对于世界本原,《老子》和《易传》都作过探索并提出过自己的见解。《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传》也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前者把道看作世界的本原,后者将太极看作世界的本原。《吕氏春秋》在表述自己的宇宙观时,则揉合了《老子》《易传》的思想。它说:“太一出两仪,两仪生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而而成章。混混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把“太一”看作世界本体。又说:“一也者,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这里又把“一”看作万物之宗。“一。是元初之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吕氏春秋》不仅继承和改造了《老子》的本体论,而且继承和发挥了稷下道家的精气说。我们知道,在稷下道家那里,精气不仅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而且是精神的根源。管子认
为“精气”不仅是产生五谷和列星的本原,而且也是“鬼神”所赖以为鬼神,“圣人”所赖以为圣人的物质基础。《吕氏春秋》发扬了这一思想:“精气之集也,必有人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五,与为精朗;集于树林,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琼明。精气之来也,因走丽行之,因美丽良之,因长而养之,因智而明之。”在这里,“精气”既被看作一切生命运动的源泉,也被看作产生圣智的源泉。诚然,把“精气”
与生命运动。思维运动等同起来,有陷入“物活沦”和把精气与精神等同的倾向,但综观其总的指导思想,作者仍是要把精气作为生命运动、思维运动的物质基础,这同荀子“形具而神生”的思想类同,对以后道家和道教的形神之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清人汪中在《述学补遗·吕氏春秋序》中曾说“贵生、情顺、尽数.审分.群五篇,尚清静养生之术,即道家流也。”其实,《吕氏春秋》“尚清静养生之术”,何止此数篇而已。在《本生》、《重己》、《审为》,《知分》、《先己》诸篇中亦贯穿这一思想。它是对道家养生学和养气修炼说的系统发挥。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贵生重己。《重己》篇说:“今吾身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为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之失,终身不复得。此三者.在道者之所惧焉。”《本生》篇曰: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或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声重也。”《贵生篇》说得更明白:“圣人深虚天下,莫贵于生。”可知其贵生思想同《庄子》息息相通。《贵生》篇又说过:“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这一段更是直接出自《庄子‘让王篇》。需要指出的是,《吕氏春秋》虽然同道家一样,提倡贵生重己,但又有所不同,因为它吸收了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它明确提出了“迫生不若死”的命题。所谓“迫生”指的是“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当一个人以屈辱或不义来换取
生时,这种“生”不若“死”。显然,这是儒家舍生取义观点的流露,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并非第一位的东西,在人生征途上,首要的东西是义.德、仁。这就改造了道家片面追求生的贵生理论,使之更为积极。
  其次是, “制欲节情”、“吐故纳新”。 《情欲》篇说:“天生人,使有贪,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得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圣人所以异者,得其情也。由贵生,动则得其情矣;不由贵生,动则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先是承认不仅普通人有情欲,就连圣人也有情欲。然而圣人之不同于普通人,在于他们对情欲有所节制,这是符合“贵生”的原则的。故是说: “因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这是在明确提倡节制情欲。关于“吐故纳新”,《吕氏春秋》也作了详尽的发挥。
《先己》篇曰:“纪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真人。”
  道家从老子思想体系的提出,到战国中期稷下黄老学派和庄周学派的诞生,再到战国末期黄老新道家的形成,走完了一个从合到分再从分到合的发展过程。随着黄老新道家的形成,出现了一些黄老著作。如《文子》、《黄老帛书》、《鹃冠子》以及黄老学派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等。
  《文子》一书开凿了中国哲学史上气一元论的先河。它认为“阴阳陶冶万物,皆秉一气而生。”。又说“气者,生之元也。”由此可知,《文子》所讲的“道”实质是“气”。万物同为气之所出,为什么会有千差万别的不同形态呢?《文子》认为这是由于“气”自身有不同的形与质。“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浑而为一,寂然清澄。重浊为地,清微为天。离而力四时,分而为阴阳,精气为人,粗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这是《庄子》气论和稷下道学唯物主义精气说进一步升华的产物,在理论上有很大的进步。后来王充、柳宗元、张载、王夫之等人的气元论思想,都同《文子》在理论上有着渊源关系。
  再谈谈《鹃冠子》一书,该书在思想体系上属于黄老新道家;范畴,其思想倾向同《文子》和《黄老帛书》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自己的个性。例如它继承和发展了稷下道家的“精气说”和庄周学派的“气论”创立了以“元气”为本体的自然观。《泰录》说“故天地成于元气,万物秉于天地。”这里明确把“元气,,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与此相联系,它在该篇中又指出“精微者天地之始也。”吴世拱注曰: “精微,谓元气也。”又说“天者,气之所总出也。”陆佃注曰:“所谓虹霓也,霜露也,风雨也,积气之成乎天者也。”这同《庄子》“通天下一气耳”的思想又是一致的。从稷下道家的“精气说”到《鹃冠子》的“元气沦”,表明我国占代以气为本体的宇宙观有了一个飞跃。首先,元气不是一般的精气,它乃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之气。这“气”存在于天地未分之前,同精气有所区别。其次,。元气”揭示了天地未分以前宇宙间的混沌状态。许慎《说文解字》: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肯定元气是天地未分的统一体。因此,“元气”概念的提出,不仅把本原之。气”同非本原之气区别开来了,而且也描述丫天地未分以前的浑而为一的状
态,为“一生二”的宇宙生成论提供丁理论根据。
  《黄帝内经》这部医学元典直接继承了黄老之学的精气学说,并以其精气作为其哲学的主要范畴,建立了以养生为主旨的哲学体系。《素问·天元纪大论》引《大始天元册》说:“太虚廖廓,肇基元化,万物资始,五运用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晶物咸章。”《内经》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它是。万物资始、晶物咸章的物质元素,不论是天下的日月星辰,还是地
亡生化滋长的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 “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①这同样是说,万物的产生都是以气为始基的。由于气的结合而产生的万物不汁其数。任何事物的不同状况,都是气的运动变化的结果。“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藩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① 《内经》所说的“气”是什么呢?《内经·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概,是谓气。”这是说“气”是一种象雾状的物质元素。《内经》又称此气为阴阳之气:“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轻之阳气和浊重之阴气充满于宇宙之间,它们相互作用而产生自然界的云雨现象。“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两出地气,云出天气。咽阴阳二气互相作用的规律也是天地万物的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宇宙间的一切现象便自然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和说明:“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
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本始也。”进一步认为人和自然界都是由气构成的,“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内经》认为,人的形体、外貌、情感意志是与天地等自然现象相互对应的。“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有音律;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穴律,人有六腑。”自然现象中的日、月、雷、电,风、雨等与人的耳目九窍等外形和喜怒哀乐等情感是一一相应的。“岁有三百六十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脉”。其次,社会政治、人的道德也是与天地的自然现象相应的。“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清洁,其化收敛,其政劲切,……有德有化,有政有今,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这种来自于阴阳家的观念,未免失之于牵强附会。但《内经》强调“天人相应”的目的,是注重人作为宇宙中的一部分,如何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适应阴阳四时的变化,加强人身体的调养,这是其积极意义之所在。
  




欢迎世界各地的女性加入五色海!
五色海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中国烟台 0535-68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