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文化思想发展进程中,道家和儒家的文化就像一部车的两个轮子,一只鸟的两个翅膀,一个人的两条腿一样,缺一不可。其中道家学说由老子开创,后来又经杨朱,宋陇、吟文、慎到、田骈等人的继承和发展,然后又由庄周集其大成,在春秋战国这个历史时间里形成了中国最富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道家学说,可简称为“道家” 或“道学”,它是指以黄老之学的发生、发展。演变为对象,以探索自然,社会、人生所当然和所以然为宗旨,以道贯天、地、人为核心,以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心灵平衡的自然和合一体为目标,并以成道为终极关怀的学说。 一、道学的本质和道家的内涵 道学的本质和宗旨,是对于自然、社会、人生所当然和所以然的追究。在中国春秋时期,道学在自然性与人为性、巫术与哲学性的激烈冲突中,老子体现了人类哲学的自觉,即对于经验的自然、社会、人生现象背后的所以然的探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眇,常有欲观其暾。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这个汉字初始的字义是道路,作为道路的器物性之道,只有在人的行走中被体验到。因为道路时这一物质客体的本质,只有通过行走而呈现,即道路是由人走出来的。物质客观的道路千千万万,但它们并非道路的真正本质。但道路把人的行为活动按一定的方法、途径导向某一方向。目的及人的活动所必经、必循的必然性的联系,这才是千千万万道路的共同本质与道路之所以是道路的根据。千千万万的道路是可变的,其共同本质是恒常不变的,这便是非可道之道的常道。 与道相对应的是名。名是名称。名称总是一定实存的名称,实存要通过名称的形式来表现。但名所指称的实存由于随自然、社会、人生的变化而变化,造成旧名称与新实存之间的冲突。老子有见于此,就去追寻那个能用语言称渭的名称背后的恒常的名称,这个常名是名称的共同本质的依据。 把可道之道与常道,可名之名与常名区分开来,显然是对于道与名的追根究底的所以然的思考,是企图寻求对世界事物的终极性解释和终极性的根据。作为常道和常名,是无法用语言称渭、命名或名状的。因而说“常道无名。”无名之道的名,是天地万物的原始和起点,它是一种混沌,故无名。又可把无名理解为存在。有名,可名是指有名称,即有语言可以称谓。有名能将其所指称的对象和范围确定下来。名称的差异标示着事物之间彼此的差异,显示对象的性质和特性,是一种规定和限定。所以有名是万物之母,而不是无名的无规定和限制的混沌。 常道和可道,常名与可名,无名与有名;常无欲与常有欲,构成了两端.两极。它们在时间上无先后,在空间上无划、,而是相互对称地“同出”,即它们来自同一个根源,所以名称虽异而指称的对象则同。这种既异又同,真是既幽深又玄远,它真是一切奥妙的门户,这玄奥之门户深不可测,妙不可言。 老子追究“可道、可名”背后有一个更根本的“常道、常名”,实际上是把天地万物划出了“叮道、可名”的所当然的现象世界状态,与“常道,常名”的所以然的本体世界。即形而下的器世界和形而上的道世界;变动不居的有名世界与恒久不变的无名世界等。 道,既是众妙之门,又贯通天、地、人。老子讲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说的就是道统摄天地人、这个统摄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蕴:一是贯通天地万物和人类,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生灭变易都呈现于道之中,是道的功能的表征。二是天地万物和人类均离道不得,离道无存。道统摄天地人,道即非客体,亦非主体性存在。天地万物和人类视道为客体,就与道对峙而离,天地万物租人类的存在便失去了根源或依据。道自身也不能视自身为主体。若道自身为主体,天地万物与人类为客体,道就与天地万物和人类对峙,亦不能成其为天地万物和人类之根。 天体现道,而为人所取法,是人与道联结的中介系统。这个“天”是体现道的品格的意义系统。天是处于隐蔽情状的道在某种层面上的显现或具体化,所以有天道。 地是天的次一层级的存在,是自然的大地。它是以其自得之性“宁”、“载”等而体现着道的某些品格。地不是直接取法于道,而是取法天,以天为范型。它詖天道所含摄,并通过天而受道的统摄。地虽足天的次一层级,但在道的面前并不比天卑下,只不过彰显道的品格的不同方面而已。 人是地所孕育、生养,人生活在大地上。大地以她广阔的胸怀,无私的奉献,使人得以生存,繁衍、发展。所以人取法地。人取法地,并不是说不取法天和道。因为人也生存于天之下,没有天的光和明,设有天的气和精,人也无法生存,因此乾坤天地是人赖以资生的父母。所以人取法天地,以体现着道的天地。人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由道所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之中蕴含着最灵性的人。人之初始亦植根于道中,道蕴含着阴阳之气。 道贯天地人,是道学的核心逻辑结构。“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夕老。”②道隐藏在事物背后,无为无形,不可受、不可见,但却是有情有信的实存。它自本自根,生天生地,它是不为久不为老的常道。其哲学逻辑结构亦是以道贯通天、地、人这个核心而月开。 道学以自然而然的和合为其目标。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激烈过程之中。长期的诸侯割据,造成连年的战祸,导致大量的人口被战争所杀戮,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心灵平衡均被打破。一言以蔽之,就是“礼崩乐坏”。原先固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的东西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处化。如价值观念上的重功利主义,各国都图谋尽快富国强兵,以便与它国竞争盟主,而忽视了仁义;伦理道德上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以至子弑父,臣弑君。君臣、父子等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严重沦丧,导致社会失序;在意识形态上,天的信仰的失落,天的权威性的迷失,怨天,疑天,以至咒天、骂天思想的冲击,原来被外在天的权威压抑着的个体意识的产生,与对民的意志向背的重视,都迫切需要重建理想价值的精神家园。 社会危机的加深,原有稳定的社会秩序被打破,加之家与家、国与国之间争权夺利的战争频仍,人民血流成河,也破坏了自然生存的环境,原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自然经济被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失调了,人人被战争的恐惧、生活的困苦、精神的失落、信仰的崩溃、心灵的苦恼,人生的无常所深深地困扰和折磨着。 · 这一现象,既意味着社会的整体结构如经济的,政治的,道德的.心理的、行为的,思维的结构,都处于大转变、大变革、大动荡之中;也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与社会关系的失序,人的自我心灵的失衡。针对这种情况,先秦各家各派都进行了检讨和反思,继而设计新的社会变革方案,确立伦理道德规范,以救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心灵的失调、失序。失衡的问题。老子提出的救治方案是四大原则,或曰四大中心价值: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从无为而达到白化,从好静而达到自正,从无事而达到自富,从无欲而达到自朴。可见,道学理乱求治的目标,是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和人的心灵的自然和谐,由人 的心灵融合而推及社会融合再到自然的融合,从而进至三者自然和合一体的境界。 道家学说以成道为终极关怀。人的终极关怀是为了人的自我解脱。人在现实世界不仅要忍受种种痛苦、恐惧、威胁、挫折,亦要享受快乐、高兴、幸福、成功等。人既要求对于痛苦、恐惧,威胁、挫折的解脱,又要追求欢乐、高兴、幸福、成功的无尽。从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来看,各派思想家所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正是人怎样才能从各种束缚,羁绊。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并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