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代替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有恒。运动是代价最低而“营养价值”最高的“补品”,是康寿的“广谱药”,是向生命的投资。 “食物是最好的医药”。 冬练 “冬练三九”有道理。“生命在于运动”、“用则进,废则退”同样适用于冬练。“三九四九,关门缩手”,人们在冬天多关在室内,动得少了,食欲也增加,结果长出了一身赘肉,而活力大为降低。寒冬季节,坚持室外锻炼,可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节功能,使身体与寒冷的气候环境之间取得平衡,适应寒冷的刺激,有效地改善机体抗寒能力。许多人,尤其是老人晨练已成为习惯(到时候不练便难过),在时间安排上也已“磨合”成型了。此时,运动若不激烈,使生物钟的波动在其可调节的范围之内,可起些锻炼的作用。但要十分小心,弄不好会带来弊端。 尤其是老人对其弊端要有清醒的认识。 (1)不可激烈 处于升高阶段的生物钟,通过锻炼会更升高一些,若在可调节范围内,损害尚少,若运动激烈或锻炼时间过长,使生物钟的升高超过可调节范围,则有可能带来较大的危害。 (2)不宜起得太早。“闻鸡起舞”在这里不适用,晨练不需起五更,摸半夜。在太阳未出来前,地面空气中氧含量很低,只有待日出后半小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碳吐氧后,地面空气中氧气才逐渐增加。故层练宜在日出之后。过早,地面空气污染也最重,白天排放的许多有毒有害气体,因受夜间温度下降而沉降于地表面,只有等日出后地表温度升高,才将污染的气体带向高空而散去。 (3)锻炼前需吃些食物 除起床后喝上一杯白开水外,还要吃些食物。避免空腹和饱腹锻炼,所以宜吃些流质(牛奶、豆浆)和半流质食物。 冬季晨练尤其是老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防冻伤 冬季清晨寒气袭人,冒寒坚持晨练会带来不舒服。锻炼也要讲科学,首要条件是练时、练后要带来身心愉快,不能相信不吃苦就没有收获的旧观点。在晨寒的环境中,身体外露部分——手、脸、耳、脚等沐浴在冷空气中极易受冻,有时冻了还不知道,悔之 晚矣。 (2)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全身的关节、肌肉都要活动一遍,活动到身体有些发热,还要搓手、揉耳、擦脸等,使这些末梢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快,产生热量以后,再正式锻炼。 (3)避免潮湿 锻炼易出汗,尤其是老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练前发冷,稍练就出汗汗液挥发时,带走身上的热量,此时极易感冒,并使手、脚、脸、耳发生冻疮。因此运动后要及时用温水洗擦,促使血液循环。 (4)注意保暖防寒 冬练不宜穿得太单薄,也不宜穿得大厚太紧身。要戴手套、帽子和护耳套。 (5)避突变天气 寒流过境时,气温骤然下降时或刮大风、下大雨和大雾时要停止晨练。气温低、风速大、湿度高,体温散失大,对身体不利。 (6)科学保健 晨练后手脚受冻,不能马上烤火或用热水浸泡,这样做会更加剧冻疮的发生,正确的方法是在温室下进行按摩活动,使受冻部位复原。 冬季晨练健身,弄得不好也可伤身,这要靠对冬晨气候知识的掌握,有些天气是要回避的,例如风天、雾天最好不练,而雨天、雪天倒可练。
| |